中青在线讯(陈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林洁)仅需10秒,即可快捷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近日,逸仙“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上线,这是首个启动对接中国器官捐献的志愿者登记平台,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共建。当天,25家医联体单位志愿加入成为共同宣传推广单位。
据介绍,“施予受”中“施”代表捐赠者,“受”代表受赠者,而“予”代表了捐献事业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医生、公益组织以及媒体等,让社会民众更多地了解器官捐献,表达器官捐献意愿。该平台将号召更多人加入中国公民器官捐赠倡导事业,通过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及官网开设捐献志愿登记窗口的方式,与中国器官移植基金会“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实现实时对接。
上线当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行了器官移植中心揭幕,正式启动医院器官移植工作。今年1月,该院获得肝、肾、心、肺的移植执业资格,是目前广东省心、肝、肺、肾四大器官移植资质俱备的两家医院之一。接下来,将开拓创新器官捐献模式,助推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服务体系的建设。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而移植技术则是很多终末期患者的唯一希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长说,加强医院器官移植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器官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表示,公立医院是器官捐献推广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推动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事业的发展,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
2015年起,公民自愿捐献成为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合法来源。去年,全国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6302例,捐献器官数量17898个,同比增长22%。其中,广东省的器官捐献例数已经连续八年排名全国第一。
“器官捐献志愿者和器官捐献者不一样,不是登记了志愿者就要捐献器官,而是表示对这种大爱事业的支持。”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认为,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还处于成长期,应该有更多社会组织的参与。
肝移植要60多万元,肾移植要30多万元,器官移植技术复杂,费用比较高。“器官移植是有控制地发展,要符合中国国情,要和医改结合,提高基本卫生服务和器官移植服务能力。”黄洁夫表示,目前器官捐献和移植供需不对等,技术和人才队伍亟待建设,三个患者登记肾移植大概有一个患者能移植,心、肺存在大量浪费的情况,还需健全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相关法律体系。
初三学生陈振东14年前在该院接受了免费的亲体肝移植,也是广州地区开展的首例亲体肝移植手术。他当时刚出生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个晚期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接收手术时才6个月大,是当时全国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受体。现场,医院也为他捐赠了4年的肝移植抗排斥药物。
国家卫健委的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已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1万例,捐献大器官突破5.8万个。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患者众多,每年仍有非常大的器官缺口,捐献率仍不到5/100万,器官捐献推广工作仍然十分严峻。
截至2019年3月21日,“施予受”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已成功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841938人。上线当天,就有52人登记成为了器官捐献志愿者。(健康中国)
摄影: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