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秘:张家口城区中的“撒哈拉”)
当你幸福地在家冲着热水澡时,你肯定不知道,在张家口城区,竟然还藏着一片“撒哈拉”,那里的人,仿佛依然生活在30年前......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老师告诉我们水资源很珍贵,要节约用水。我发现,我家一直都非常节约用水。
每天,洗完菜的水会用来浇花或者洗碗,洗脸用过的水会再来洗墩布......爷爷奶奶要拿着扁担穿过两条街道去提水,摇摇晃晃的,自己帮不上忙觉得好难过。
这是一个来自桥西区堡子里的小朋友写的日记,看完后令人唏嘘不已,同时圈儿哥也收到了粉丝曝料,说得也是堡子里的用水问题。
于是,小编实地探访了一番,眼前之景,让人心酸又无奈,很难想象在繁华的市中心有着这样一片“城市撒哈拉”。
去往堡子里的一路,从瑰丽现代的高楼大厦,缓缓走入了市井烟火的青瓦平房。来到书院巷,最大的感受就是,比起主街道的干净整洁,小巷深处的景象一言难尽。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书院巷竟成了
“冬天到了,离停水不远了”......
原来,2018年的冬天,气温异常低,水管被冻,导致停水,修理无果。从去年年底到今天的100多个日夜,书院巷的居民就过着“跋涉买水”的生活。
▲刚刚从马道底挑水回来的老人
从常住居民口中得知,一直以来,整条巷子的居民用水都源自这个已经坏掉3个月有余的水龙头。
▲书院巷水管坏掉的水房
从布满尘土的黑冰块可以看出,这里已经停用很久了。原来,在停水之前,他们就一直过着挑水吃的日子,只不过这次长期停水,让原本困难的吃水方式变得更加困难。
▲书院巷脏水井之一
离水房不远的地方就是一个脏水井。没错,生活在堡子里的居民,家中没有上下水,所以吃水靠挑,用过的脏水则要再提出来倒掉!
▲正在倒脏水的居民
走进一个院子,发现居民普遍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清洁工,农民工......而家里无一例外的都摆着各式各样的水桶。
▲书院巷居民
▲居民家里各式各样储水的水桶
住在书院巷的王阿姨说:“冬天停水的日子里,因为不便,我们甚至连衣服都没法洗。为了日常吃水,不得不克服路途远、天冷、水沉、路滑等各种问题。
于是就出现扁担挑水(最普遍),甚至电动车抬水,轮椅、自制小推车运水等等的奇特景象。
▲用轮椅去二道巷儿子家接水的老人
▲挑着扁担正要去玉皇阁买水的大爷
一条扁担,两桶水
维持了
生活和现实之间的平衡
听说玉皇阁上午10:00开始放水,8毛钱/担(2桶)水,于是小编准备近距离感受一下扁担担水的景象。
▲10点刚刚放水,已经有人来打水了
相信有很多人,可能根本没见过这样的粗水管,扁担,甚至是水桶......
▲接水画面
观察一会儿发现,提水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年纪都偏大,老人和妇女竟然比例较高。
▲正在接水和等待接水的阿姨 | 小编发现,这位穿绿色上衣的阿姨已经挑了两扁担水了。
在这里站了有10多分钟,提水的人络绎不绝,居民们也都会相互帮衬,有的人忘记带钱,管理员也会表示,下次再说。
▲担起水的瞬间
这时,小编远远看见从鼓楼北街缓缓走来一位挑着铁桶的老爷爷,目测70多岁,走这么远来提水,不禁让人鼻头一酸。
▲老爷爷居住在鼓楼北街尽头,正在来玉皇阁提水的路上。
老爷爷刚刚接满一桶,旁边的阿姨正帮他把另一桶水接上;而这时又有人挑着扁担而来......
▲居民们相互帮助接水的画面
花白的头发,佝偻的后背,挑起扁担颤颤巍巍的身影......单薄的肩膀,挑的是水,担起的恐怕是一个家。看到一个个担着扁担消失在镜头里的背影,不禁想问,同样是城市生活,堡子里居民用水为何如此不堪呢?
市中心用水难
竟成罕见
“城市撒哈拉”
限时开放、扁担挑水、路途遥远、并不十分合理的收费机制、冬季水管防冻措施不到位,随时可能面临停水等问题......使得堡子里的居民长期处于用水不便的窘境。尽管,堡子里也一直在整修中,但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得不让人联想为“城市撒哈拉”!
今天是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19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张家口作为冬奥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城市一隅,竟然还有一部分居民在为“用水所苦”,不知道这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保留”还是“逐渐被城市发展所遗忘”?“节约用水”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那“用水”呢?
低廉的生活成本使得这里的居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不改变、安于现状”的借口。提升每一位市民的幸福感,难道不是城市发展的最终奥义吗?吃水都困难,又何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