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我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青年志愿者,同时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八个字的志愿者精神深记于心,在我看来,志愿者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还能丰富人生阅历。
一个偶然的机会,浏览贴吧时看到一个帖子,那是一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完整过程,从成为志愿者到捐献完毕,总计时长4年,他执着和善良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他是2016年献血时留样入库,在同年的10月份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这个消息在他看来是非常震撼的,因为一般情况初配成功已经很罕见,但是当省红十字会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他没有多想就答应了,红会的老师让他和家人沟通好再做决定。于是,这位先生给自己的妻子打了一通电话,妻子很理解这种行为并且告诉他,出于身体安全考虑先咨询一下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否会对身体有影响。随后,他向两个关系好的医生讲述了这件事,最终确定对身体没有影响,就这样,捐献的事情定了下来。几天后,与父母一起吃饭时,向家人提及了这件事情,家人只是表示有些担心身体问题,最终决定权在他自己手中。
我想说感恩这些有爱心且通情达理的家人,这才是所谓的大爱,这是道义所在,他们不仅做了善事更是以实际行动加入到宣传中来,博得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紧接着在11月份迎来了高分配体检,体检时红会工作人员一直陪伴着先生采血取样,过程中了解到一位姓王的护士长,是一个献血狂人,为采血小板制定了日程提醒,基本每过十五天去捐献。她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看到先生配型成功非常地羡慕。”正是因为她这种行为,感染了先生,深切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见识到人性的伟大。于是这位先生在医院抽取了两管静脉血,并签订一份同意捐献的承诺书,最让我敬佩的是这位先生并没有细看承诺书内容,也没有拍照,而是果断的签下自己的姓名。原来这位先生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因素,他一心想的都是那个14岁的患病男孩,他也是为人父母,自己的女儿也就比小男孩小一岁,他的感受最为真切。这位先生说:“回想起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街上看到家长推着婴儿车,背着书包上下学的儿童,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是多么童真。一旦孩子出现了什么意外,父母是最愧疚和心疼的,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罢了。”
听着先生的回忆,想想我们平时看到街上这些和谐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好,又有谁愿意惨剧发生呢?所以说我们看到这种生命接力,那么就伸出援助之手让爱心继续传递。
体检结束后,2月份收到了体检合格的好消息,当时的他责任更加重了,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还有素未谋面的孩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先生也是非常受益的,之前体检情况不容乐观,因为体重和烟酒的原因,许多项不合格。当时先生还专门在朋友圈发布从此戒烟戒酒的消息,可想而知让一位拥有20年抽烟喝酒习惯的人成功戒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是一种信念的力量支持着他努力戒烟戒酒。随后,先生开始控制饮食、锻炼身体,为此还专门办理了健身卡,通过不懈的努力,坚定的意志力。最终有了明显的效果,多年以来的脂肪肝、高血脂、高胆固醇、高尿酸、肾小结石都消失了。对于先生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既帮助了患者,也对自己的身体有所帮助。虽然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但毅力和执着支撑着先生努力做出改变。
造血干细胞捐献前又会迎来一关——打动员剂,在动员计划第2支之后每个捐献者身体都会开始有一些反应,譬如:轻微的头痛,有点像高原反应,还有隐隐的腰腿酸痛。不过都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不影响活动和休息。为防止缺钙,捐献者还需每天吃钙片。为了捐献者能够有良好的休息时间,会在动员计划进行时为其办理住院手续,确保捐献者的安全。其次,护士每天会量体温两次,入院当日和采集前均进行采血化验,并且为避免疲劳,交代捐献者注意休息。
捐献时,除了躺在床上4个多小时,不能翻身、不能乱动而导致的腰酸背痛之外,整个采集过程没有其他的痛苦。就像主任医师在采集开始时讲述的内容,痛的就是扎针的过程。事实也是如此,采集完成后,一身轻松,所有难受都消失了。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悬液由患者医院代表当天取走,并于当天输入到患者体内。但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是否足够,需要等化验的结果,如果数量不够,第二天还需要进行二次采集。医生嘱咐,出院之后,注意休息,不要劳累,不要从事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工作,不要熬夜;钙片要继续吃一周;饮食上,要多吃一点高蛋白食品,红肉对补钙和补血比较有效。半年后,造干库还会安排一次体检,检验各项指标是否恢复正常。
据了解,医院出于捐献者和患者之间的安全,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着非常严格的条件,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的公民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且需要在当地献血点填写《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采集约8毫升血样,才可以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其实,造血干细胞捐献配型成功的概率大约在万分之一,几乎等同于常人购买彩票中巨额大奖的概率,能通过高分辨、捐献前体检等程序,走到捐献步骤的捐献者非常稀少。因此,对于不少患者而言一旦找到一个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就相当于迎来了新生命。
但是与捐献造血干细胞相比,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献血。因为我的家庭也是如此,提起造血干细胞捐献,我的家人不会同意孩子去冒险,即便没有太大风险。记得北京移植病区的一位医生讲过一个案例,关于捐献者突然反悔且不再捐献的事情,据调查显示这类事件概率高达30%, 作为一个医生他在不断的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供者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这种突然反悔的情况,对患者来说损失的不仅是时间和金钱,更是生命的流逝。因为移植造血干细胞的方案是“清水”方案,在移植前患者会摧毁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系统,此时捐献者突然反悔,就没有细胞输进患者体内,那么患者的细胞就不能恢复。即使医生竭尽全力,患者也极易引发感染,患者的生命基本就停在此刻,与世间告别。即使有小部分可以恢复健康,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慢慢调理。
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里,每天都会有因失去供源而死亡的事件发生,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人们的漠视而离开这个美好的家园,这个时候,难免让人心痛惋惜。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脊髓库仅仅有180多万志愿者。一旦我们提到捐献脊髓,人们将谈虎色变。所有人都在考虑捐献脊髓到底对人体有危害吗?以后会不会造成哪些突发性的疾病?
当然,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愿意在他人有困难、在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只是大家在价值观上有些许不同,但有一部分家长同意子女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是在自身条件不符合但希望子女在自愿的情况下,带着他们的心愿进行捐献。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满足,也是对有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的一份爱心。不论何时,我们也需要考虑父母的担忧和拳拳爱子之心,充分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新观念和科普性的教育仍然没有深入人心。此外,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捐献知识,因为目前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和医疗工作者奋斗在救助他人的岗位上,如果等到病患进无菌仓后,捐献者因各种原因终止捐献,病患只会感到失望。
对于捐献者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去约束,也不宜对其进行道德层面的抨击,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个人行为,我们自己心中应有尺度把握。最好做好家人思想工作,科普性工作,得到父母双方的认可和赞同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我认为是较为妥当的解决办法。
感谢每一个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捐献不可怕,对身体也无害。并且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不会用牺牲一个人去救另一个人的方法来实现救助,他们要保证捐献者的生命安全没有任何的闪失,不然会对捐献事业造成极其重大恶劣的影响,请大家放心,加入前深思熟虑,配型后义无反顾。
必须说,在任何时候做出停止捐献的决定,都是个人的天然权利,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对于这种情形,建议医院、造干库做好预案,把放到捐献者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分担一些。
血液病是非常可怕的恶魔,可以肆意的摧毁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无论是金钱还是生命,都是让人们难以承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奉献自己的爱心,如果条件允许,希望我会迎来有缘人,并会尽自己所能呼吁更多人了解并关心捐献事业。
(作者: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