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河北讯 “在庐山的‘仙人洞’附近有一处跨步可跃的‘白云涧’,附近山崖上有几个醒目的浮雕大字:‘仰天俯地’。当时我想,这几个字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应该是刻在心上的,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不会忘记我们脚下孕育出生命奇迹的大地——宇宙间一颗不大不小的却十分罕见地行星。”北京天文学会会员,河北省天文爱好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增连说。
年少时的梦
小时候,张增连就是听着牛郎织女的传说成长起来的,平时就很爱仰望天空看星星。有的时候越是看不清,便越想看清。上中学时,他便开始尝试自己制作望远镜。没有专业的材料就用100度的老花镜片当做望远镜片,经过几番尝试,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就在他的手里诞生了。那时候张增连拿着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就可以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一次成功的经历给了他莫大的勇气。这么多年,在他手下被制成的各式望远镜越来越多,大大小小几十架,不过部分望远镜也已经被张增连送人了,如今他手里只剩下了两架。
中年时的忧
张增连年轻时曾就任于和平医院院务部,主要负责用电保障工作。 工作中他严谨务实,热衷于探索,有关电气方面的问题,对于张增连来说都不是难事。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看着两个儿子快乐的长大是他心里唯一的愿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张增连心中慢慢有了担忧。自己热爱天文、摄影,每天都花心思进行观测,花时间进行拍摄,会不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务正业”对他们产生不好的影响。于是张增连便把自己的望远镜统统收了起来,一心投入到工作中。直到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张增连才把自己的老伙计们搬了出来,重新回到自己心驰神往的星空中。
不变的初心
1990年前后,张增连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星空之友”天文爱好者小组。2008年,河北省天文爱好者协会开始创建,张增连就任副理事长。如今张增连致力于天文知识科普工作,进学校为学生们进行启蒙教育,为孩子们演示星空,教他们使用天文设备进行观测;进社区为大家讲解科学世界观。“我并不是只注重给大家讲课,而是启发同学们探索星空的兴趣,引导他们走向科学的探索之路。对于成年人则注重讲中国传统星象与占卜、预测等行为之间的关系。让大家破除迷信,科学的了解我们所在的宇宙时空,树立科学世界观,至少让大家活的更明白点儿。”张增连说。
天文摄影相较于一般摄影而言难度更大,对环境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有的时候为了一张星空照片要花上很长时间对摄影机进行调试工作,星空是不断运动的个体,只有前期准备充足才能抓拍到最美丽的瞬间。现如今70岁的张增连仍然每天坚持天文观测,“我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一种观念,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我能做些什么。带着我自己做的望远镜到山区教孩子们看月亮,告诉他们一些知识,这是我该做的。知识这个东西不像金钱也不像粮食,传播和分享不但不会让它减少,反而会使其成倍的增长。”平时他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维修一些别人丢弃的旧家电,利用空余时间到扶贫点开展天文知识讲座。在他看来,生活中可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有能力节约资源,就不该去看着它们被浪费。几十年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甘于奉献才能活出价值。
2018年,张增连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到西藏进行为期38天的考察,期间他三次到达海拔5500米以上区域。张增连的妻子说:“有的时候他进行观测,一晚上不睡觉,这是他的爱好,我也支持。那时候他去西藏,我都让他每天拍在一张照片给我发回来,虽然是一群人去的,但也担心他。”此次考察为解释地理现象冰蚀坡提供了一手资料。
张增连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人虽然老了但好奇和探索的童心不要变,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和孩子们在起自己就“年轻了”。多出去看看,多学习即能增长知识,也能培养科学世界观,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问题,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烦恼也就少了。轻松、愉快进取的心情对身体也是有益的。
文/刘宇静 供图/张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