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在泊头市齐桥镇的梨园里,农艺师正在现场指导果树的管理,讲解标准化生产。据了解,得益于林业系统果品标准化深入推进,沧州果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05万亩,梨、枣等主要果树树种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我们80多名技术人员都有指标,每人要负责一个果园。”齐桥梨园的农艺师说,“这个果园有500多亩,是我承包的,负责技术指导,全部按标准化生产,保证产量控制在每亩2500公斤以内,好果率90%以上,优质果率75%以上。”
据了解,为了推行标准化生产,我市林业部门实行了“四定”,即:定标准、定果园、定人员、定指标。各县市根据当地的水土特点和果品现有品质,制定了《果品梨栽培技术规程》。《规程》对果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都规定了量化标准,包园人员每周进行一次集体会诊,及时研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各承包果园的林业技术员必须按《规定》组织果农生产。为了健全完善技术服务措施,还专门制发了《科技人员实施果园标准化生产管理办法》,细化了果品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外观品质等具体化指标,明确了指标落实情况与报酬挂钩的奖惩办法,激发了技术人员搞好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市、县林业部门还积极制订泊头鸭梨、沧州金丝小枣、黄骅冬枣、无核金丝小枣、设施冬枣等栽培技术规程、果品质量和产品加工标准20余项,并逐步修订完善,让果品标准化生产做到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记者曹广欣 通讯员王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