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哈院重症医学科赵媛媛医生:协和进修有感)
编者按:
哈院重症医学科年轻医生赵媛媛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MICU)进修学习半年,从日常的查房、教学、细节管理和感控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值得每个年轻的重症专业医生读一读,也从侧面反映协和精神的真谛所在。相信其今后的从医生涯定以协和精神为追求,为衡水危重病人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她自己的话说:“来过协和,无悔人生”。
协和印象
时光荏苒,半年的进修生活已经结束,回忆协和的点点滴滴,都弥足珍贵。还记得初进病房时的忐忑,初次查房时的迷茫与失落。在无数次的磨砺中逐渐成长,从听不懂查房、不知如何汇报病例到能领会上级医生的思路,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印象最深的几个方面。
协和印象之一 查房
协和医院MICU每日都有早晚两次查房。每天早晨七点前到床旁查看病人已然是上到杜斌教授、下到进修医生的传统习惯。查房前须充分了解病人夜间的每个点滴变化。查房汇报病例时对主管医生严格限时,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要有自己对病情的理解和判断,从而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查房的时候,杜老师会分析病情,告知每一个病人的主要问题,他也会明确告知你,他自己对哪方面不了解。
杜老师查房总是反复告诉我们,作为主管医生首先得知道自己在治什么病,要尽早明确诊断,明确了诊断,治疗方向就确定了;明确了诊断,对一些疾病的预后就有了预测;明确了诊断,就知道了有哪些并发症会出现,工作中主要的观察点在哪里;同时,治疗了原发病,随着原发病的好转,其他相关症状都会逐渐好起来。
全国ICU年轻医生的偶像——杜斌老师查房中(穿白衣者)
协和印象之二 教学
以前认为医学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来到这里听过杜老师讲课才明白医学生更要懂物理、化学、数学等;杜老师会从电阻定律讲解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等等。在教学中,传授给我们的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临床思维以及良好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
杜斌老师用初中数理化知识来讲解复杂的医学专业问题
协和印象之三 细节决定成败
记得刚到MICU的第一天,早查房时杜老师就告诉我们:“吸痰是体格检查的一部分”,每一位主管医生都要亲自去床旁为病人吸痰,而病人每日的痰液性状及量的变化也是每日查房的重点。在协和医院,对肺炎的最主要治疗是充分的痰液引流而不是各种抗生素的使用。为此管病房的老师都会每日不厌其烦的为患者行床旁支气管镜检查,来判断痰液的量及性状,以此来评估管理病人气道的强度。而部分因为镇静肌松而无法保证痰液引流的病人,就及时行俯卧位进行痰液引流。
杜老师亲自吸痰——吸痰是体格检查的一部分
在协和内科ICU,所有住院病人的床旁都有一块蓝色的小板,每位主管医生每日早查房前,都要完成Checklist筛查及实验室检查流程图。就是这样小小的筛查表却有着它神奇的魔力,它每日都在提醒主管医生:病人是否该脱机,中心静脉导管是否还有保留的必要,静脉血栓是否需要预防,抗生素应用的时间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张筛查表的魅力就在于它时刻督促主管医生将治疗向前推进。
每日凌晨3点夜班医生都要对所分管的病人常规采血送检,早查房前需将当日的化验结果填入实验室检查流程图,在这张图表中你可以清晰的看出病人每个指标的变化趋势,从而早期发现异常指标,及早进行干预。
病人床头诊疗及病情变化情况一览表
协和印象之四 感控
ICU向来是医院感控的重点科室,一旦ICU病人出现院内感染其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势必会延长。尤其,当出现全耐和泛耐药菌临床医生多束手无策,因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显得更加重要。每项操作时医护双人check制度、严格的手卫生是感控的核心。防胜于治,只有感控的重要性在每个ICU医护心中深深扎根,才能深切体会到感染治疗的根本,不是抗生素,而是感控。高度自觉、严格要求、不打折扣的check流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初到协和MICU的首次培训就是手卫生,入科时每人都配发一台微型手卫生监测仪,当你接触病人的床单位而未进行手卫生时它就会自动报警并记录不良行为,监测结果每周都进行公示。而MICU病房内处处张贴手消的标识,每隔不到1米就有手消装置,感控的预防做到了极致。
手卫生报警器
手卫生公示牌
无处不在的洗手装置
超级严格的多重耐药隔离措施
THE END
协和半年的进修生活让我感慨万千,难以一一道来。协和用她持久的魅力征服了我们每一个曾经近距离接触过她的人。感谢科室主任的英明决定,让我有幸走进协和。如今只想说,来过协和,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