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任丘“泥人周”和他的泥塑世界
“捏泥人好学吗?怎么和泥不粘手啊?”任丘市博物馆的“泥人周”展示厅里,一位50多岁的泥塑艺人身旁,围拢着几十个小学生,中年人一面将手中的胶泥塑形,一面为他们答疑解惑。一会儿,几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就如变魔法一般从他的手中“跳”了出来,赢得一片赞许声。
眼前这位艺人正是“泥人周”展厅的主角——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丘泥塑传承人周六成。“每个周末,博物馆都会组织与学校或社会组织间的非遗传承互动活动,只要有空我就赶来把这项技艺介绍给更多年轻人。”周六成说。2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嫦娥奔月”“元春省亲”“菩提树下”“五子登科”等20余件泥塑作品,传神地再现了古典名著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百态。而这些只是周六成几十年来数百件泥塑作品的“冰山一角”。
“这是不久前刚刚完成的,名叫《宝黛读西厢》。”顺着周六成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展台上的一件泥塑:只见宝黛二人比邻而坐,黛玉手捧《西厢记》,宝玉从旁面向黛玉。柔顺的头发、精巧的配饰、如水的目光、典雅的仪态,还有那卷握在手中半折的书,红楼梦里唯美诗意的情节,经周六成一双巧手,活灵灵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在周六成看来,要把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出色完成和泥、捏制、晾干这些工艺自不必说,事前对人物造型准确巧妙的构思更为关键。
人物什么手势、什么神态,都要符合他的身份和个性。这就需要在动手前做足“功课”。周六成偏爱金陵十二钗,一部《红楼梦》,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书中的小姐丫鬟,他个个如数家珍。“曹雪芹描写人物不吝笔墨,从表情、相貌、服饰、气质,甚至到心理活动,都会细致入微地刻画,正是这些充足的素材支撑起了饱满的泥塑形象。”周六成说。
像制作这件《宝黛读西厢》一样,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是周六成不知疲倦查阅资料、积累知识、提炼构思的过程。周六成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就是因为知识的匮乏,他在部队做泥人时还曾闹过笑话。“在创作《八仙过海》韩湘子吹箫这一形象时,我把人物手中的箫横过来了,战友们左看右看不对劲儿,后来一个人说应该是‘横吹笛子竖吹箫’,怎么捏成了韩湘子吹笛呢?搞得我一阵脸红。”周六成说,不过,自己最辉煌的时期还得说是在部队当兵那十几年。因为泥塑,他还荣立了不少军功和嘉奖。“这是当年开展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期间,军区首长余秋里、杨白冰来部队视察,站在我的泥塑前欣赏点评。我也是那时得到了‘军营泥人周’的称号。”周六成指着墙上一幅黑白老照片,自豪地说。
周六成从小就在井台边摔泥巴捏泥人,到中学就带着泥塑在县里的美术比赛中获奖。1983年参军后,他的这一特长被部队领导发现,由此他被抽调到团政治部工作。1992年,部队筹备建立师史馆,周六成接到任务,三个月内做出师里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直至当代的十几位英雄人物浮雕。当时,除了一个帮忙和泥的战友,所有的工作都由周六成独自完成。时值酷暑夏日,周六成每天在泥泥水水之间“打滚”,把自己先变成了一尊“泥人”。
“印象最深的是做一个名叫甲甲哈古的彝族战士浮雕。”周六成回忆,这个战士当年在北京参与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别人一次只能搬一块大理石砖块,他身高力大每次能搬两块,肚皮磨破了就缠上纱布接着干,受到全军嘉奖。“师里不少人都见过他。”首长拍着周六成的肩膀叮嘱道,要是这个人做的不像,其余那些大家没见过的战斗英雄的浮雕也会大打折扣。周六成深感责任重大,没日没夜地翻看甲甲哈古照片,仔细揣摩人物形象,终于凭着精湛的技艺和超乎寻常的付出出色完成了所有浮雕任务,并在年终被师里记三等功一次。
如今,因为常年低头捏泥人,周六成的颈椎落下了病根,不得已要节制制作时间。但是,周六成依然竭尽所能传承着泥塑的热爱。“很多孩子小手灵活,稍加点拨就能捏得像模像样,他们能从中锻炼自己、收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欣慰。”看着学生们散去的背影,周六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