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也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
无论是四肢、关节骨折手术
或颈椎、腰椎等精准操作手术
对医务人员而言都是艰巨的任务
但这些操作若由机器人来开展
则会变得轻松简单且更精准
当前全球各地研究人员
正开发外科机器人
解决通常具有侵入性且耗时的手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机器人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吧~
资料图
1
案例一
80岁的徐奶奶走路时不慎摔倒,拍片显示胸12椎体压缩骨折,只能平卧床上,无法自己翻身,稍用力咳嗽,后背就觉得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徐奶奶骨折后持续卧床,目前已出现胸腔积液,而且因骨折疼痛难以忍受,不敢咳嗽,导致排痰困难。如果继续卧床,无法顺利排痰,可能产生严重的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卧床并发症,严重可危及生命。对于骨折后经卧床休息治疗后仍疼痛剧烈的老人,可以选择一种创伤很小的微创穿刺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传统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定位时间较长,而且容易因穿刺不当,产生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严重者致下肢瘫痪的严重并发症。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并发症的出现,采用我国最新科技成果——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定位辅助进行手术,不仅可以精准定位、避免损伤神经、减少骨水泥渗漏风险,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射线暴露时间。
术后第一天徐奶奶下地活动后激动的说:“手术做的太好了,真没想到还有这么神奇的手术,做完手术当时就不疼了,今天下地一点也没不舒服的感觉,感谢大夫,感谢这么先进的科技救了我一命!”
资料图
2
案例二
48岁的冯先生,从高处坠落导致距骨体粉碎性骨折。应用新技术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微创手术,骨折固定精准稳定。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定位系统辅助下,手术实现了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在没有机器人定位系统的时代,内固定只能参考手术前的影像,而现在在术中就可以在复位后二次采集CT影像,根据患者复位后实际情况,术者在术中决定个性化的内固定方案。
机器人为螺钉的置入提供精准的空间定位和稳定的路径,由于置入精度高,误差在1mm以下,在距骨形状复杂,螺钉通道狭长的情况下,实现了预定的内固定方案。
传统的双侧大切口有利于充分显露复位骨折,直视下置入螺钉,但会加重距骨血供破坏,术后易出现骨不愈合、距骨坏死等并发症,在新技术下,由于可以实现体外精确定位不需要直视下置入螺钉,切口明显变小,减少了损伤,大大的减少了并发症。
骨科手术机器人,可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设计和模拟,提供超越人手极限的手术定位精度,精度高达0.8mm,手术一般仅用时不到1小时。不仅可以辅助脊柱微创手术,还对高风险区域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是颈椎、骨盆等高难度手术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