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子书:变的是阅读方式,不变的是心灵滋养)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陈嘉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既能增长知识,也能丰富视野。正因如此,从纸质书到现在的各类电子书,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变化。尽管阅读方式各有不同,但是阅读的内涵从未改变。有人说,“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手机阅读、网络阅读,有时听有声书也挺好,不必拘泥于形式。”这种声音得到很多市民的赞同,他们表示,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但只要能带来心灵的愉悦,多些选择不是更好吗?
选择阅读电子书
无纸化浪潮,让电子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80后企业白领许先生经常出差,他告诉记者,以前出发前收拾行李的时候,总要为带哪本书斟酌很久,生怕带错了在旅途中后悔。现在他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看各类书籍,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许先生说,阅读一旦变得更加便捷,就能挣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坐公交、接孩子、等朋友、运动时,这些以往不好利用的碎片化时间,现在都成了阅读的黄金时间。他打趣地说,小时候阅读是算在学习和娱乐时间里的,现在是算在路途和干活时间里的。
小纪是一名大三学生,最近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要买齐全套书籍需要近千元,而电子书则便宜很多。小纪说,他的很多同学都有购买电子书的习惯,选择购买电子书有很大原因是性价比。在价格更实惠的电子书面前,那些历久弥新的作品,大家极有意愿去阅读整个系列,而对于口碑较好却册数较多的新书,大家也会倾向于购买电子书。小纪表示,虽然看到特别喜欢的书,还是愿意买一本纸质的作为收藏,但电子书更是更新了他的阅读观。他坦言,有一个好玩的现象是,对于一些付费电子书,他觉得购买图书后就应该读完。在他看来,付费购书增加了读者对书的承诺和投入,也更有助于培养读者“有始有终”的良好阅读习惯。
34岁的乔女士说,她一直以来很喜欢读书,以前购买回来的纸质书只阅读了一半,另一半有的看了几页后觉得并不适合自己的阅读喜好,有的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打开翻看。电子书一般都会可以免费在线阅读或试读,如果确定能够静心读下来,再购买一本书,或可先买一本电子书。对于有珍藏纸质书喜好的乔女士来说,一些趋于轻松、幽默的书,阅读时爱不适手,但更多时候只会阅读一次,对于这样的书她更喜欢购买电子书阅读。乔女士说,电子书可以大量去存储,想读什么,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能节省家里的存储空间,也是她喜欢购买电子书的另一原因。
看听方式多选择
面对“边忙边读”给自己带来的诸多不便,有些人更是选择“边忙边听”。“‘3分钟速览《人民日报》’已经成了我每天早晨必听的栏目,刷牙、洗脸、吃早饭的同时就知晓了当下的时事热点,比读报方便多了。”47岁的赵女士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她,每天的惯例是一到单位先看报纸。几年前,她开始改看手机报,现在,听新闻成了她获取资讯的常态。
“听书报”自兴起以来,吸引了不少人。在我市某事业单位上班的邓女士是“听书”迷。她说,自己从家到达单位要倒2趟公交车,时长约40分钟,“公交车上摇摆不定,看书非常容易头晕。而且上班一整天接触电脑,再看电子书眼睛就很累了。用耳朵听,感觉特别放松。”她介绍,目前,我国不少手机新闻客户端、电子书阅读软件也纷纷推出“听书”、“听报”功能。其中,评书、名著、相声、玄幻题材的网络小说尤其受欢迎。
“不分时间地点,不挑场景光线。”刘先生说,曾经专为他们老年人量身定做、稍显过时的“听书”,如今却凭借诸多优势逆袭阅读市场,成为“健康阅读”的新潮流。
刘先生的孙女今年刚11岁,眼睛却已近视,为了保护视力健康,他将自己平日“听书”的软件推荐给了孙女。“每天晚上睡前能躺在床上听听书,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孙女坦言,她开始接触“听书”的初衷是能够更健康的掌握知识,毕竟“听书”不会给疲劳的眼睛增加负担,但没想到她因此多听了很多书,她还将“听书”推荐给了她的同学。
刘先生孙女的同学果果也表示,“听书”除了保护视力外,更有助于培养记忆力,同时也能提升思维和想象能力、集中注意力。
不同的阅读需求
如今,“终身学习”逐渐深入人心,“全民读书”也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很多受访者都表示,每月都会购买纸质书或电子书。与此同时,从购书的频次来看,男性略高于女性。
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小红学习英语专业,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词汇量和常用语法知识,她每天都在阅读英文版图书。我市的英文原版图书不但价格高,而且品种相对较少,从网络购买或购买二手图书相对于中文图书仍然价格较高,为此,她选择看电子书,虽然大部分英文原版读物都是需要付费阅读的,但相对于购买纸质版图书还是便宜很多。像她这样追求深耕阅读的同学不在少数,而男同学则更喜欢看一些短平快的电子书,能够即刻掌握某一知识,或满足某一兴趣。
市民白先生说,他现在多阅读电子书,其中每月购买电子书约1至2次,还有很多免费资源可以阅读,平均每月阅读量为5本。从阅读内容上,他主要集中在官场小说、经管类图书,还有时下网络流行的小说等。白先生说,他的阅读喜好和妻子完全不同。为了教育下一代,白先生的妻子更喜欢阅读教育类书籍,孩子学习奥数,她便看相关书籍;孩子学习历史,她便研读历史书籍;孩子学习英语,她则从网络搜集可听电子书籍。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随着阅读者年龄与职业的不断外延,读书的诉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阅读偏好与职业紧密相关。从事银行管理工作的张先生表示,他平时最喜欢读经管类图书;公务员喜欢通过文艺书籍和社科类图书填补自己的业务时间;医务人员则通过阅读科技类图书紧跟技术潮流。相比之下,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呈现教育独大的特色。
受访的市民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市民习惯于通过便利而丰富的电商平台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这也是高质量生活的重要特征。他们同时认为,电商效应必将进一步带动市民迈向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美好生活。
阅读不拘泥形式
如今,互联网时代大众的阅读行为和趋势发生了哪些改变?调查中,市民普遍表示,从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介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场景、阅读分享等多个维度都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这既是一条喜讯,也是一条阅读事实的展示。大家其实都在阅读,也在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即便是触屏时代,手机也是阅读,但纸质阅读依然受人青睐,只是每个人的阅读方式不同。
在市民孙先生看来,电子阅读其实称得上最符合普通读者需求、最适应时代发展的阅读方式。很难想象,有人能在拥挤的公交车内,轻松抽出一本可用来防身的《剑桥中国史》,并怡然自得地进行阅读。相反,在“碎片化”阅读已成不可阻挡之趋势的当下,电子阅读可以有效利用零碎时间,让阅读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此而言,电子阅读对于提高阅读数量、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不应被忽视。更重要的是,一些电子阅读可以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从而去寻访更多的电子书或是纸质书。归根结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市民王女士认为,阅读本身就是每个人知识的积累,也是自身素质的提升,无论是呱呱坠地时,看到母亲的一眼,也是一种阅读,阅读母亲,阅读这个世界。大学四年级学生小崔说,走进学校,拿起书本的过程,看到书中的新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同样也是一种阅读,是对知识的阅读,也是对知识的渴望。刚刚参加工作的吕先生说,在工作中,因工作需求,找来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或者工作职责,或者参考书,去深入研究,同样也是阅读,通过阅读提升自己,提升生活,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需求。还有市民也表示,当你看到低头族拿着手机翻阅,这也是一种阅读,即使是有人觉得这样的低头族无论对自身身体或者安全等都不是太好,但这也不能否定他们不是在阅读。当你走进图书馆、书店,挤满的人群,就能看到人们在阅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是纸质时代的传统阅读,说明大家对于阅读的兴趣依然存在,依然需要,他们是通过阅读增加对于知识的渴望,增添知识带来的心灵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