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河北讯 郝建文,1967年生于平山,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石家庄人。现供职于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参加过不少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现致力于古代壁画临摹研究。
不忍瑰宝消逝,保护民间庙宇
2014年8月下旬,刚忙完《北朝壁画》布展工作的郝建文便和同事王文丽、张骞一行人赶往了张家口市崇礼县上窝铺村。几年前郝建文就收到消息,得知上窝铺村有一处即将坍塌的关公庙内有非常精美的壁画。前往崇礼的途中虽然风景秀美,但郝建文却无心欣赏眼前的景色,时时为寺庙的情况揪心。
到达寺庙看到现场情况后郝建文的心情愈发沉重,虽然寺庙没有坍塌,但情况却十分糟糕。大殿顶部印心位置有一个脸盆大的洞,导致寺庙长期漏雨,搭在梁上的一根椽子也已经和梁脱开。另外,殿内东北角也有一个大洞,因雨水浸泡东壁北侧上部墙壁已经破损,壁画都已褪色变得面目不清。接近受损边缘的壁画,墙皮空鼓,上端已离开墙壁足有半尺距离,如果碰到大雨,这部分壁画也将难保。东山墙的北侧和南侧,均有裂缝,裂缝自上而下,最宽的地方有举头那么宽。
看到现场种种情况后,郝建文意识到关帝庙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他当时便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保住这座关帝庙。随后他便开始在关帝庙进行考察,关帝庙大殿东壁的壁画很精彩,上下分四栏,采用了连环画的构图形式,依榜题共20幅,是传记性的连还画。
郝建文通过和村民钱学超聊天得知,上窝铺村村民有想修缮寺庙的想法,修缮费用大概需要1万元。晚上回到旅馆后,郝建文和同事商量后,打算三个人各临摹一小幅关帝庙壁画摹本,随后找有爱心的企业家收藏摹本,以此来筹集善款。临走前,郝建文向当地文物部门反映了关帝庙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不久,一位广东的企业家表示愿意出资,很快便把1万元善款打了过来。上窝铺村的部分村民和当地有关部门也为修缮寺庙进行了捐款,修缮工作很快就开始了,这下关帝庙终于保住了。
内心深处的浓浓壁画情
壁画指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至今仍大量保存着著名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遗迹。这些遗迹有部分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作为我们古代文明的见证。
同时,丰富多样的中国古代壁画遗存也为中国古代史学,特别是艺术史学构筑了庞大的图像资料库与实物佐证。其所包含历史信息的多样性、全面性及延续性,是其他艺术手段和种类都远远难以比拟的。
2017年9月,郝建文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举办的“中国古代壁画摹制技法人才培训班”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在教学安排中,临摹的内容有山西永乐宫、新疆克孜尔石窟以及北京法海寺的壁画,却单单没有河北壁画。他了解到之所以没有河北壁画,是因为缺少壁画高清图片作为临摹范本。于是他便主动联系,毗卢寺博物院为培训班提供了高清壁画照片。毗卢寺壁画临摹完成后,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展览。
数百年前,石家庄行唐清凉寺中的“三菩萨像”壁画久负盛名。该壁画高4米,宽3.9米。上世纪20年代,国内局势动荡,风雨飘摇中“三菩萨像”流落他乡,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自从2010年郝建文见到清凉寺的这幅壁画后,便对其念念不忘。
时隔七年,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机遇。在一次与江苏理工学院王岩松先生的聊天中,郝建文了解到王先生正在准备有关流失海外的古壁画再现的巡展项目。他便把清凉寺壁画的情况给对方做了介绍,王岩松马上表示,希望他可以临摹清凉寺壁画,参加巡展。于是2017年底,郝建文便发起了临摹复制清凉寺壁画的公益工程。
一般来说,临摹古代壁画,最好依据原壁画来进行。可清凉寺壁画实物存于大英博物馆,不要说照原壁画进行临摹了,就是看一眼都是很困难的,于是郝建文便托朋友四处帮忙寻找壁画高清图。在朋友的介绍下,郝建文找到了一位在英国留学的石家庄女孩,帮忙在大英博物馆拍摄了壁画的照片。
由于工期紧迫,郝建文自身还有其他工作需要完成,于是他便先后联系了长春大学的教师桑蕾、吉林艺术学院的教师邰浩然、河北师大教师田红岩、唐山职业画家王亚新成立壁画临摹五人小组,共同进行壁画临摹复制。将壁画分成三部分,长春、石家庄、唐山组各负责一部分,各组完工后将壁画运回石家庄进行拼接和整体调整。
2018年8月初,清凉寺“三菩萨像”一比一临摹复制作品在众人的努力下完成。此次工程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其中还包括一位美国友人。2018年9月,该壁画在四川美院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上首次亮相,引起很大反响。现在,这幅作品正在北京世纪坛展览。等展览结束,这幅摹本将捐献给行唐。将来,“三菩萨像”摹本将在行唐博物馆向观众展示。
“我希望通过这幅壁画摹本,来了解河北,了解石家庄和行唐的历史文化。”郝建文说。
30多年风雨路,不畏艰辛砥砺前行
回想自己30多年的工作历程,让郝建文印象颇深的当属王处直墓的壁画临摹过程。
据了解,五代王处直墓坐落在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4里,海拔400余米的山间小盆地内。该墓1904年被盗,1995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处和曲阳县文物保管所对之进行了发掘。
“王处直墓很深,墓底距离地表10余米,当时每天上下都要抓绳子,踩脚窝,先到一个距约墓底约3米高的台子上,然后再踩着梯子下到墓底。临摹耳室顶部的壁画是非常困难的,那时候,人站在凳子上,仰着头、抬着胳膊画。一边作画还要憋着气,因为环境潮湿,刚勾勒出来的线条会往下流,要是呼气的话,刚勾的线条就面目全非了。”郝建文回忆道。
现在河北省博物馆已经配备了笔画扫描仪设备,郝建文最大的心愿就是利用现现在河北博物院配备了壁画扫描设备,郝建文最大的心愿就是利用现代高科技完成河北壁画的采集工作,做壁画的数据库,保存文物资料。“河北壁画数字采集起步比较晚,要抓紧时间工作,让更多的人早日看到河北壁画,让河北这些精美的壁画尽早展现在世人面前。”郝建文说。“以后还打算搞河北壁画精粹展,通过展览等形式,来宣传河北壁画。还想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整理成一本自传,讲讲考古的故事。”
代高科技完成河北壁画的采集工作,对壁画进行留存保护。“河北壁画研究修复起步比较晚,是否能与其他的省份联合起来,推广壁画,进行文化输出,宣传河北壁画。让更多的人看到河北壁画,让河北各处精美的壁画展现在人们眼前。”郝建文说。“以后还打算办一场壁画精粹展,还想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整理成一本自传,讲讲考古的故事。”
传统壁画遗迹所承载的庞大的多民族的历史脉络,为我们回顾、贯通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借鉴。修复古代壁画,让它们重现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时代性、艺术性与创造性,是郝建文一直在坚持的事业,一点一线只为还原中华瑰宝之美。
供图/郝建文
文/刘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