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工们准备从离地面较近的检修口爬进箱梁内部。
当我们坐在石太客专飞驰的列车上,穿越沿线桥梁,静静欣赏窗外风景的时候,你可知道,脚下的高铁桥梁“肚子”里有一条空荡荡的通道。在狭长的通道里,有一群人每天为梁体“体检”,用自己的努力守护着过往旅客的平安。
黑暗的梁箱里,一些隐患很难分辨,桥隧工需要多人多次检查确认,防止错检漏检。
2月27日下午14时,正是石太客专西城武特大桥一天中阳光最好的时候,石家庄工务段阳泉北桥隧车间翟玉喜班组四名桥隧工每人一支手电筒,攀爬上两米多高的93号桥墩,对大桥进行常规检查。
记者跟随桥隧工从桥墩顶部检修口爬入箱梁,发现梁内呈倒梯形,一片漆黑,只有梁壁上的通风孔和每隔32米两个箱梁之间的缝隙能透进微弱的光线。
桥隧工用毛刷将桥梁缝隙里的灰尘一点一点清扫出来。
梁箱内的高度是两米,但到了接口处,就“缩身”变成了1.5米。行走其间,高度起起伏伏,不熟悉道路的我们频频撞头,幸亏头戴安全帽才避免了“头破血流”。
“在高铁桥梁‘肚子’里,我们主要检查梁体内壁是否有破损,箱梁连接处缝隙是否过大,通风泄水孔是否有堵塞等情况,这些问题都可能对高铁运行带来影响。”组长翟玉喜拿着一个长柄锤子不停地敲打,边敲打边和我们介绍他们的工作。翟玉喜的步子很轻,他说,脚步重了就会带起大片灰尘,封闭的梁箱内空气流通不畅,灰尘很难散去。
桥隧工手提标识漆桶的手套满是漆料。
封闭式的结构使得梁箱内部回声很大。“头顶一有高铁经过,耳朵就要饱受‘磨难’。几分钟就有一次,一天下来,不知有多少趟高铁从头顶经过,耳朵会整宿嗡嗡作响。”说话间,一列高铁从我们头顶呼啸而过,伴随着震动,巨大的声响迅速在梁箱内蔓延回响,反复冲击着耳膜,“震耳欲聋”,我们对这个词语有了真切感受。
深夜高铁停止运行,气温下降,桥隧工们要到桥梁上面检查维修。
桥隧工们除了检查梁箱,还要到桥墩上去检查。当天查看的第一个桥墩是80号桥墩,高度65米,相当于22层楼高。桥墩的外侧有一圈踏板和护栏,踏板只有50厘米宽。记者手扶着护栏,小心翼翼地向外张望,顿觉头晕目眩。
“现在不是太冷了。如果是在冬天,即便地面上没有风,桥墩上风力也能达到五六级……”班组里年纪最大的桥隧工牛顺青一边检查螺栓一边说。一阵劲风吹来,我们不禁打了个冷战,牛顺青的说话声也被吹得断断续续。
桥隧工们在桥墩上检查作业,桥上“复兴号”飞驰而过。
检查桥墩的混凝土结构,查看防落梁的螺栓,打开防尘板,清理支座内的灰尘……在65米的高空作业区域,桥隧工们动作熟练,一丝不苟。
石家庄工务段阳泉北桥隧车间负责石太客专的91座桥梁,这样的检查每天都在进行,桥面以半年为周期检查一遍,桥梁下部以一年为周期检查一遍。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维修、保养。一个专业班组一天要清扫十个桥墩和四十多个支座。
65米的桥墩内部也是空心的,桥隧工在检查维修。
作业完毕,桥隧工们从80号桥墩再次进入梁箱,这里黑暗、憋闷,头顶的列车轰然通过,巨大的声响久久不散。桥隧工们打开手电筒,继续前行。
记者赵杰 通讯员楚晓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