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俗称腰突,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腰腿疼为主要表现。退变、外伤等因素均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据统计,我国约有2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率达15.2%。过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行传统开放手术,腰背部正中入路,剥离椎旁肌后行椎板切除及髓核摘除术,创伤大,恢复慢。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手术方式向着精细化、微创化发展,衡水市人民医院脊柱科于近日成功开展了首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修补术”,此法被誉为目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有效、较为彻底的微创方法之一。
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再获突破
——市人民医院脊柱科开展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修补术
现年20岁的小陈患有下肢麻木一个月,这令他痛苦万分烦躁不安。经医生检查诊断,他是“腰5/骶1椎间盘左后突出”,虽然做过理疗和输液治疗,但是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活泼爱笑的他突然间变得沉默寡言。
小陈来到衡水市人民医院脊柱科就诊时,靳宪辉主任杨建博副主任医师团队热情接待了他。通过详细查体阅片,结合病情特点,一致认为小陈正值青壮年,对腰部活动要求比较高;而传统手术,切口大,内固定融合后会影响腰椎的活动度,同时会加重邻近椎间隙的退变,最终决定为他实施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修补术”。
听说是微创,小陈喜出望外。“大学还没毕业,对象也没找呢,就给背上来个大口子,多吓人啊,要是微创就好多了,身上无非多个小疤瘌。”
“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板为上、下部分,分别与上下的椎体骨组织相连。”杨建博医生说,其中纤维环紧密分层排列,包围髓核,若因为长期姿势不当或外部冲击造成纤维环松弛、破裂,髓核就可能向后突出或脱出顶压神经,这就成为通常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就传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言,往往需要剥离两侧椎旁肌肉,切除韧带和棘突、椎板,然后切除突出的髓核,才能达到神经减压的目的。但是广泛的肌肉剥离及后部的骨与韧带结构破坏后,往往影响脊柱的稳定性,遗留肌肉萎缩、组织粘连,伸屈腰椎时常感到僵硬、牵拉、隐痛、沉重,部分影响了满意度。微创技术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采用的是椎间盘镜技术,通过建立微创通道将突出的髓核用特殊医疗器材“旋磨”下来,再将破损纤维环修补好来达到治疗目的。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靳宪辉、杨建博等如期按术前计划为病人进行了微创手术。“穿刺定位、扩孔置管”是该手术的高难关键和前提,借助于G臂X光机,医生将盘镜精准的放到病灶处,一次性成功摘除了突出的间盘髓核,解除神经压迫,同时利用一次性纤维环缝合器缝合其椎间盘纤维环切口,促进破损的纤维环修复,椎间盘组织就不容易再向后突出。手术后,小陈腿部不适的症状立刻消失!术后3天,借助腰部支具,小陈可以站立行走,1周后完全康复出院。他又可以像往常一样在篮球场上飞驰了!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技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有效、较为彻底的微创方法之一,”脊柱科主任靳宪辉说,他们应用的这项技术此前在我市尚无开展的新闻报道。这类手术有很多优势,第一是只在皮肤切1.8cm的小口,通过管道逐级撑开肌肉,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恢复快;第二安全,手术视野放大5-12倍以上,提高了手术操作精度和安全,减少损伤。第三,如不修补纤维环,患者容易复发再次出现腰腿痛症状,增加了手术次数和经济负担。而在这次手术中通过纤维环缝合器对破裂口进行缝合修补,大大降低了椎间盘再突出的风险。
除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修补术之外,市人民医院脊柱科还先后开展了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经皮穿刺椎体成形、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经皮微创椎间孔镜治疗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微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等前沿技术。此次通过椎间盘镜技术的开展,为该科脊柱微创技术增添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并对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