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张家口,带着100种无法割舍的味道......)
一个人背上行囊,远离家乡在外读书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收到地址为张家口的快递,剥开一层层包装,堆满了冰袋和真空压缩过的熏肉。
姥姥做的柴沟堡熏肉,没错了。
拆开包装,将肉放在碗里,急忙塞进微波炉。
五分钟后,熏肉的香味就传了出来。
拿回宿舍,六个人围坐桌旁,享受这一餐,
张家口的味道。
肥瘦均匀的肉,一定是姥姥当天去镇上赶最早一波集市精挑细选买来的,然后将肉切块码入锅中,倒入家里秘制多年的老汤,配上一定比例的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砂仁、肉蒄、大蒜、大葱、鲜姜、酱豆腐、甜面酱等佐料和调科,经适当火候煮熟后,再用柏木烟熏制。仿佛能想象到刚刚出锅时熏肉娇羞的模样:紫红色、颤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着晶莹的小油泡、皮烂肉嫩、喷香可口。
从小到大,姥姥做的熏肉,总是那么好吃。好吃到让当时身处异乡读书的我,吃到“姥姥的味道”时都忍不住鼻子发酸,眼里噙满泪水。
有人说,“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所以想念故乡的时候,就要吃一口家乡菜。
家乡的莜面,妈妈熬的雪里红,奶奶做的疙瘩汤......比起故乡的样貌,我们似乎更容易记住的是亲人制作的故乡的味道。
一个人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到过多少美味,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深刻又持久,一头连着那个远方逐梦的少年,另一头则是永远牵绊着他灵魂深处的故乡。
仿佛有一种心理概念,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于是,走的越远,好像就越难吃饱,味蕾变得越来越挑剔,这种重新挑食的感觉,是远在异地的游子割舍不掉的乡愁。
那是一方水土滋养成人的赋予,也是我们一生无法磨灭的印记。
关于故乡张家口的记忆,是带着味道的。
一个离开家乡十五年的万全人说:
想家的时候就特别想吃妈妈做的莜面窝窝。开水和面,散发出莜麦的脉脉清香;夏天,蒸山药和茄子配上上蒜泥和醋搅拌均匀,拌莜面吃;冬天,蘑菇肉丁卤汤;如若有剩下的莜面就做成炒莜面,吃到嘴中,脆、爽、鲜香、筋道。无论哪一种吃法,莜面就是故乡和家的味道。
一个离开家乡十年的阳原人说:
家乡的味道就是我爸做的炸糕。每年春节回家,哪怕半夜两点钟抵达,他都一定提前揣好黄糕,精选每一粒红豆,自制加糖桂花的红豆沙做馅,细细包好一面板待炸的糕等我回家。几年了,年年如此。
一个离开家乡五年的张北人说:
张北的味道就是“混杂着羊肉汤味儿”的山药鱼,把煮熟的山药捣碎,和莜面拌在一起,待山药和莜面均匀融合在一起,再用手把它搓成鱼状。配上一碗羊肉汤,或是小白菜熬山药,美味极了。走在县城的街道上,随便一家饭店都能吃上正宗的山药鱼。
一个离开家乡三年的怀安人说:
我们怀安豆腐皮,是走到哪里都不能放下的美食。在怀安吃过豆皮的每个张家口人,几乎都对它有一种情节。最具特色的就是它比纸还薄,好吃又营养,同时还十分便宜。豆腐皮的制作要经过多道工序,从打浆到煮皮,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精工细作,才能产生最好的味道。
一个离开家乡一年的蔚县人说:
长大离乡后,最想念的就是老家的糖麻叶和糊糊面。糖麻叶,外形齐整,四头均匀,外脆里软,咸甜适宜。再配上一碗原料为豌豆炒熟后磨成的面粉,熬制而成的糊糊面,口感极佳。
即使远离家乡,即使乡音已改,可胃永远记得你的籍贯。一饭一菜一羹汤,是早已化入血液的深情。吃上一口家乡菜,喝一碗有妈妈味道的汤,食欲和感动都会一起涌上来。
食物对于人的记忆,不仅停留于舌尖,还有我们赋予它的,关于那一方水土的独特记忆和割舍不掉的情怀。
贾平凹说,“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一个人在年少时喜欢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觉里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长大了,也难以忘记。这种舌尖上的思念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甚至,有时候这种对家乡味道的思念会化为我们面对和抵御生活中磨难的勇气。
成天加班,疲惫不堪的人,失恋痛哭的人,梦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却日常乐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压得透不过气的人,因上司蛮不讲理满腹牢骚的人,置身幸福之中欢欣雀跃的人——能让大家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满面笑容离开的治愈天堂,它的名字除了“深夜食堂”,还有故乡的味道。
身在异乡久了,我们总是偏爱找一间家乡菜馆,究其原因,其实吃起来没多大区别,可是感觉心里吃到了故乡的味道。调味料融合在饭菜里,吃下口的是游子漂泊,可是坐在店里的那一刻,心仿佛有所属。
成年以后,为梦想离开故乡的人,以各种不经意的方式在惦念着故乡。
偶尔在餐馆吃着饭,耳旁突然响起家乡的方言,还是会抬起头寻找那束熟悉的声音。
远离家乡的人,每当尝到这种特殊的味道时,它们就会唤醒你对家乡、对家人、对亲情的无尽回忆。
而春节那一餐餐团圆饭的余味仍在舌尖荡漾,可能这就是每逢佳节“胖三斤”的缘故吧。因为喜爱和眷恋,正是家乡美食不可辜负的最好借口。
想起家乡,你有哪些独特的味道无法忘怀,难以割舍?它是属于妈妈的味道?奶奶、姥姥的味道?还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你还记得,你最想念的张家口味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