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光谷一路湖口湾公交车站的候车座椅太奇葩了,高度可能不到20厘米。”11日,一网民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留言吐槽:“座椅太矮了,这让乘客怎么坐?”
(据2月14日《长江日报》)
据测量,座椅距站台台面的距离刚好一个手机的高度,仅仅只有16厘米。这样的座椅,不要说让老年人去坐不方便,就是年轻人坐下后要起身都有一定难度。而马路对面公交车站的候车座椅看上去正常,高度都在45厘米以上。
这种怎么看怎么不舒服的候车座椅,是如何安装上去的?东湖高新区建设局一名工作人员解释称,该处公交站台及候车座椅是先安装的,后来道路改造施工将公交站台抬高了,座椅就变矮了。
原本是为了给乘客候车提供方便歇歇脚的候车座椅,居然成了问题多多的“摆设椅”“绊脚凳”。如果不是乘客留言吐槽,如此候车座椅恐怕就会这样一直保留下来,让乘客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
不管是原先设计制作的时候考虑不周,还是后来道路改造施工导致公交站台抬高了,矮得离谱的候车座椅,都绝对不应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城市公交站台上。一把候车座椅,最起码应该具备“坐”的功能,而不能是一个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摆设。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种徒有其名的候车座椅,在其他许多地方都曾经出现过。据媒体报道,福州市晋安区福飞北路的幸福城公交车站,两个约半米高的候车凳,全部位于广告牌下方,乘客要想靠近已不容易,坐下就更不可能;广州市番禺区兴南大道南村段的公交车站,座椅离地间隙过小,硬是从候车凳变成了“绊脚凳”;东莞万江区也曾有市民投诉,候车凳子竟然没有腿,凳面直接贴在地上,人根本没办法坐……
把候车座椅做成了“摆设椅”“绊脚凳”,不能便民反而给市民徒增烦恼,往轻了说,是做事情不动脑子,只图偷懒应付差事;往重了说,是为民服务的意识出了偏差,脑子里缺乏人性化的“理念”,因而才会把好事办砸,成为市政设施建设明显的败笔。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运行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是整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关城市“脸面”和品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对城市的居住体验和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城市基础设施是涉及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大事,也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大事。如果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真正能够设身处地秉持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就不该在许多地方都出现惊人一致的城市基础设施败笔,而是应该不断地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