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六岁的时候,妈妈因为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久我的爷爷也去世了,家中只剩下我、爸爸还有奶奶老少三代人。天真幼小的我,并没有感觉失去亲人的悲痛,因为一家人的宠爱都放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从小我就体弱多病,村里每次孩子们有感冒的,我准躲不过去。每次身体不舒服,奶奶准给我买上一瓶罐头,什么桃的、梨的、苹果的我都吃过。
儿时每年的正月十六,我的奶奶都会带着我去走百遍儿,百遍儿就是代表百病的意思,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个习俗,寓意着正月十六这一天,到野外走走,一年身体不得疾病。
我奶奶牵着我的小手,一边走一边嘴里不停地念叨:“走、走、走百遍儿,俺家香子一年没病灾儿。”从前我老埋怨奶奶,说她太迷信了,大冷的天不在家里好好待着,跑漫洼野地里这么转悠,冷不冷呀?这么走走就一年真的没病了吗?那个时候的我,真的不懂也不理解,其实那是奶奶对我的爱呀!
每当夏天夜晚来临的时候,我奶奶总是要等我先睡着了她再睡。她的一只手用蒲扇给我轰赶着蚊蝇,另一只手有节奏地轻轻拍着我的身体,嘴里还不停念叨:“哞儿来了、虎来了、和尚背着个鼓来了……我听着奶奶轻哼的古老歌谣,闭上眼睛安然入睡了。
每当寒冷的冬天到来,奶奶总是很早起床,忙着给一家人做饭。她的口头禅就是:“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我的脚从小就是汗脚丫,奶奶每天晚上把我的棉鞋放在灶堂口烤上,每天早晨还把我的棉裤棉袄,一边做饭一边帮我在灶火上烤。我早上一起床,我的棉衣和鞋子都是暖和的,我的心更是暖融融的!
我小时候特别爱看电影,我记得有一次电影快放映了,奶奶偏要我试试一件外衣,那件衣服是个粉格子的,两个袖口磨破了,奶奶把两个袖口用剪刀剪掉,又重新用针线缝了两个新袖口,看上去就像是戴着俩套袖。当时我抱着小板凳儿刚要出门去看露天电影,奶奶非要我试试衣服。衣服还没穿好,电影就开始放映上了,我听到电影的声音从广播喇叭里传出来,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火,也许是因为看电影去晚了就只能在银幕的反面看了的原因吧。我把外衣一脱,扔到地上,还用小脚用力地跺了几下,抱起小板凳儿冲出了家门。散电影回家以后,我冻得浑身冰凉,奶奶把我搂进她的被窝。过了好几天奶奶才跟我说“你怎么那么大脾气?你是看着我舍不得打你呀?你问问你大姑?你再问问你爸爸?他们小的时候挨过多少打?我让你大姑看家,她把裤子尿湿了都不敢到院子里去解手,你大姑去地里拾棉花,拾的太多了一个人弄不回来,让人捎信回家。我让你爸爸去接你大姑,你爸爸在半路上看开了钓鱼的,把接你大姑的事给忘了。我左等他们不回家,右等也不回家,天都快黑了我就去找,我一看你爸爸还在傻傻地看别人钓鱼,我上去就是一个大嘴巴子,一巴掌抽得你爸爸转了好几个圈儿。我今天怎么就和你没脾气了呢?还不是因为你妈走得早吗?”奶奶边说泪水边不停地往下流着。我心里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嘴上还是没吭声。
我就记得我挨过我奶奶一次打,我记得是个夏天的中午过后,我奶奶在家刚给我洗了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她说和我一起睡午觉,还嘱咐我不许去水塘边玩。我看奶奶睡着了,就悄悄地起身从炕上爬起来,我轻手轻脚地穿上鞋子,把奶奶刚刚嘱咐的话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头也不回一口气跑到水塘边,我知道那里有我的小伙伴儿们。她们招呼我下去,我不会游泳刚下去就喝了好几口水,我赶紧往岸上爬,还好总算是上了岸,可是奶奶帮我新换的衣服全是泥了。这个时候我奶奶也跑到水塘找我。我看到奶奶的神情就知道我又闯了祸了。回到家里奶奶二话不说,就打了我一顿,一边打一边问我:“我说的话你怎么就记不住?我是怎么说的?我刚说完了你就忘了?”我忍着身上的疼痛没哭也没吭声。可是奶奶哭了,她这是第一次打我,她是怕我出了事,失去她的命根子啊!
我十几岁就辍了学,学会了织鱼网。一个夏天,我吃过早饭去一个姐妹家一起织鱼网,临出门时奶奶正在和面,我顺口问到“奶奶中午咱们吃什么?”奶奶说“我们蒸馒头,我就爱看我们香子吃白面的样子。”是的,那时总吃玉米面,高粱米做的饭汤,我早就吃够了,我没吭声,连看一眼奶奶都没看就走出了家门。我刚到那个姐妹家不久,我本家的一个嫂子就来叫我,一进门就喊“快点回家吧,你奶奶脑溢血快不行了。”天呀!当时我就懵了,我从来就没想过我的奶奶哪一天身体不行了,我一口气跑到家,眼前一片模糊,屋里有好多人,我也看不清都是谁了,村里的医生说:“我看老人也这么大岁数了,就别上县医院送了,在家吃点药慢慢恢复吧,去了人家也不收了。”我听完了这话,就瘫倒在地上。
我本来是个很开朗的人,一个爱说爱笑的人,可是在我奶奶瘫痪在床的那三年,我没有笑过。当我学着第一次和面,当我学着第一次做针线活的时候,眼泪便流个不停。有一次给奶奶喂饭,泪水又不争气地往下流,奶奶问我“为什么哭”时,我说:“奶奶我对不起你,从小到大我没少惹你生气!”奶奶说:“哪有小人儿们不让老人们生气的?”
我的奶奶这一辈子真是不容易,经历了兵荒马乱的年代,经历过水灾荒年,一家老小去天津讨生活,她在马路边给人家缝补过衣服,有个名词叫“缝穷”。她也帮人带过孩子,也讨过饭,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妇和她的男人都走在了她的前面。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痛谁能懂?
奶奶,我从小让您生了那么多气,我衷心地对您说一声“对不起”奶奶,如果有来生,我还给您做孙女好吗?我保证再也不惹您生气了,好好孝顺您。
作者简历:李金香女70后,廊坊市文安县新镇镇孔家务人。文安县作家协会、散文学会、新镇镇诗词学会会员,春蕾诗社社长。代表作《那个叫仙的女孩》发表在《河北农民报》《今生未了情》发表在《廊坊都市报》以及多家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