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隔30年“京张铁道行”营友相约再出发)
1988年,“京张铁道行”夏令营营员沿着京张铁路徒步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寻访活动。今年春节,当年的营友欢聚一堂,共忆30年前寻访京张铁路时的点点滴滴,畅想即将迈入高铁时代家乡张家口的美好前景。
与百年京张铁路一样,京张高铁的通车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将对张家口产生全面且深刻的影响。营友们相约在京张高铁通车时,大家再走京张路。
30年前,营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
座谈会上,营员们相约再出发。 苏炜 摄
30年前,营员们在詹天佑纪念馆前。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魏民
迟到的相聚
2月10日,在市文化艺术传媒学校,市第六中学“京张铁道行”夏令营实施暨张家口传媒教育开启30周年座谈会召开。从各地赶来的昔日营友们济济一堂,伴随着新春的爆竹声,追忆30年前寻访京张铁道时的点点滴滴,畅想即将迈入高铁时代家乡张家口的美好前景。
1988年夏天,市第六中学和驻张某部秘书处联合举办了“京张铁道行”夏令营,22名营员在部队干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从张家口出发,沿着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道徒步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寻访活动。
“人”字形铁道、青龙桥车站詹公墓、詹天佑纪念馆、南口车站等京张铁道沿线留下了营员们追寻的足迹。
聚会可以迟到,但不能缺席。营友们原本安排在去年夏天聚会,但由于大家在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地工作和生活,平时都很忙,担心聚不起来。于是安排在今年正月初六,营员们大都从外地回家乡过年,尽可能召集更多营员。
在座谈会上,营员张丽雯介绍说:“尽管一晃30年过去了,但那支背着行李、挎着水壶行走在京张铁道线上的营员队伍仍勾起我的回忆。徒步寻访十分艰苦,但在我看来,再苦也无法和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的艰难险阻相提并论。”
她介绍,詹天佑诞生在广东省南海县,1872年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求学,1881年入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毕业回国后,于1905年10月至1909年10月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条国有化铁路---京张铁路。
200余公里京张铁路在修建过程中,其关键工程是从南口到岔道城一带仅22公里的“关沟段”,工程的艰险是当时世界上罕见的,因此帝国主义认为中国人根本不可能担负起这样艰巨的工程,清政府对此也信心不足,但惟独詹天佑坚定不移。
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在南口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今年是京张铁路通车110周年。
詹天佑不仅主持修建了我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更重要的是在这条铁路修建成功后,为当时深受欺辱的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从而成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一大壮举,同时也推动了1911年爆发的以“保路运动”为导火索的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近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这些意义来讲,京张铁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科技领域。因此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赞誉詹天佑的一生是“中国人的光荣”。
盼望高铁时代
30年前,“京张铁道行”夏令营队伍,寻访了京张铁路的建筑史和它所承载的革命史,让营员们对这条铁路怀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愫。尽管现在22名营员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从事不同的职业,但大家都时刻关注着百年京张铁路。
座谈会上播放了视频资料,由京张铁路修建时的旧照片、夏令营生活片段以及正在建设的京张高铁图片组成。今年底,京张高铁将建成通车,张家口也将迈入高铁时代。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200余公里的京张铁道线上,京张高铁和京张铁路在一些路段还会相伴而行,历史和现实将交相辉映。
从詹公修建京张铁路起,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崛起与强盛让世界刮目相看,看看铁道线上飞驰的和谐号、复兴号,中国的高铁驶出了世界铁路的“加速度”。
张丽雯认为,与百年京张铁路一样,京张高铁的通车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的开通,将会对张家口产生全面且深刻的影响。倘若詹公还在,看到这样的情景,将是何等的心潮澎湃、感慨万分。京张高铁的通车,将是对詹公的最大告慰。
营员们早已不是30年前的懵懂学生,步入中年的他们听到营友张丽雯的肺腑心声,大家都眼含泪花。
张丽雯发出倡议:让我们再次相邀,在京张高铁开通时,我们同乘首班高铁,再走京张铁路。在座的营员们以热烈的掌声回应,大家盼望今年底坐上高铁,再走京张路。
分享协同发展“红包”
张丽雯已在北京生活了25年,她的孩子也在北京上学,她的母亲和姐姐仍在张家口生活,每逢五一、十一、春节等假期,她都要回到张家口看望亲人。
她讲道,现在往返京张开车需3个多小时,乘火车需3至4小时,当京张高铁建成后只需50分钟,从北京到张家口一天打个来回会十分轻松,张家口进入到首都一小时生活圈。
“届时,京津冀三地的交流将更加紧密,我已经分享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今后更多人会沐浴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阳光雨露。”张丽雯如是说。
营员史丽娜在石家庄工作,她经常乘坐火车往返张石两市,感到坐车时间长。她身边的朋友也经常在夏天来到张家口避暑游玩,冬天到崇礼滑雪,大家同样盼望着京张高铁通车,今后来张更加快捷。
“110年前,京张铁路的开通,为张家口带来了希望;今年,京张高铁的通车,将再一次为张家口的腾飞插上翅膀。”史丽娜说。
发扬“詹天佑精神”
1988年的那个夏天,注定定格在每一位营员的生命里,挥之不去。
“如果以1988年京张铁道行夏令营活动为基点,再往前数10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我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营员谢玮说。
营员们中走出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主播郭志坚、电视节目主持人李静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的佼佼者。“当年的学生、驻军干部、学校老师再次相聚,执手相看泪眼,共忆逝去的岁月……”因工作原因郭志坚没能参加聚会,看到营友通过微信发给他的视频和照片,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段文字。
营员朱小铁认为,今天的我们仍需要发扬“詹天佑精神”,首先是信仰,詹天佑深爱着自己的国家。他在给他在美国求学时的老师诺苏卜夫人的一封信中说:“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修筑铁路,我好像是列在最前面的工程师。”
其次是创新精神。“关沟段”的困难就在于青龙桥坡度大和八达岭隧道长,从南口到青龙桥车站间的距离只有18公里,而最大坡度达33%。詹天佑在青龙桥车站前设计了一个“人”字形折返线路,在今天看来就是创新。
最后是不怕困苦的精神。以当时的国力修建这样一条铁路,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詹天佑用智慧化解了各种艰难险阻,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他采取了山巅中部“凿井法”,变两个工作面为多个工作面,使工期大大缩短,让曾嘲笑过詹天佑“狂妄自大”的英国工程师金达惊叹不已。
“今天我们重聚在一起,不仅是回忆往昔,更是积攒砥砺前行的动力。张家口面临着2022年冬奥会等许多重大的历史机遇,尽管我们都已不再年轻,但我们仍需发扬‘詹天佑精神’,以30年相聚为起点,在美丽张家口的建设中再立新功。”朱小铁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