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不同 归宿迥异
文/党理家常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三个小和尚都在搬石头。一位路人经过,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小和尚回答在搬石头;第二个小和尚回答在建寺庙,第三个小和尚回答在造圣殿。二十多年过去了,寺庙已经建成了,香火很旺,当年的路人寻访三个和尚,发现,答“在搬石头”的还在搬石头,说“在建寺庙”的已是住持,道“在造圣殿”的则成为了一名受人崇敬的高僧。
面对一样的工作,认识境界不同,人生的结局大相径庭。这里面蕴含的道理是什么?搬石头、建寺庙、造圣殿,三种境界,就会有三种奋斗目标,三种奋斗目标就会有三种发展轨迹,自然会有不同的职业发展。
具体来说,境界从心态质量、行动效率、团队角色方面对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
境界影响心态质量,好境界可以减少烦恼,坚定信心。第一个小和尚接受的是别人的目标,心态是无奈的,行动是被动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搬运石头,更不知道这些石头有什么用,这样的人容易觉得自己事事不顺心,处处不得意,工作不快乐,人生不幸福。第二个小和尚是有目标的,但是目标短浅,过于注重实用。这样的境界,心态会随着目标达成与否波动,容易陷入烦恼,往往一个目标实现了,还没来得及享受快乐,新的烦恼又来了,这样的人生伴随太多的烦恼。第三个小和尚是有信仰的,这让他超越功利而付出,就像母爱,付出的的过程就是充满快乐的过程,任何困难和挫折对他来说,都是考验,无怨无悔。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点燃心中的理想信念之火。
境界影响行动效率。第一个小和尚,是以做一天和尚搬一天石头的心态工作,这就注定是低效率的;第二个和尚,认识到寺庙对人可供烧香拜佛、对自己可以安身立命,明白对人对己的这层关系后,他是有动力的,是有一定效率的。第三个和尚理解为造圣殿,心里想的是传经送道普度众生,他会有感召力,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行为必然是高效的。
境界决定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第一个小和尚,把自己定位为“搬石头”的执行者,任务导向单纯,缺少团队合作意识,所以他只能适合当小和尚做“杂工”;第二个小和尚把“搬石头”和建寺庙联系起来,看到了自己工作和实现团队目标的关系,有了协调配合的观念,所以他可以胜任“主持”的职位;第三个小和尚把“搬石头”和造圣殿布圣道这样一个宏大的事业联系起来,他不仅是建造团队中的一员,更是“弘法”团队中的一员,他会努力赢得更多的人的追随和支持,这就充分发挥了领导职能,因此他就能成为圣僧。
提升个人的境界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终身学习持之以恒养正气,需要不断自省自警自律长底气,需要珍爱生活养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