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节将至如何注意饮酒安全)
快过年了,喝酒不能太任性。亲朋好友相聚,餐桌上总少不了酒,适量的饮酒可以带来欢愉,调节气氛,然而,很多人未必了解喝酒的注意事项。医生指出,饮酒前应先吃点食物,喝酒过程中切忌快、狠、混。
喝酒前要“垫底”
通常人饮酒后,在0.5小时~3小时之间,酒精被人体全部吸收,也就是人体酒精值含量最高,酒后4小时才开始逐渐下降。一两白酒,人体需要36个小时才能排解完不能吸收的酒精。过量饮酒会导致宿醉,酒后会连续数日有头疼、头晕、浑身乏力、精神不支等不良症状。
“酒精对胃黏膜的损害最大。胃黏膜表面有黏液屏障作为胃的保护层,但过量的酒精进入胃部可刺激胃黏膜,并溶解其表面的黏液屏障,导致胃糜烂。一次大量饮酒,会引起急性胃炎。而长期饮酒无度,则可能导致胃黏膜的永久损害并可能发展成胃癌。”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秀芳医生表示,空腹饮酒对胃的伤害最大。因为在胃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溶解黏液屏障,抑制胃肠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减缓胃肠蠕动,长时间会导致胃溃疡。建议在饮酒前应先吃点食物,比如吃碗面条或喝碗稀饭“垫底”,等于在胃黏膜和酒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并可对酒精进行稀释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喝酒切忌快、狠、混
高秀芳提醒,喝酒切忌快、狠、混。因此,要细品不能豪饮,也不要几种酒混合一起喝,这样既伤身又易醉。
“人是否醉酒,取决于血液中乙醇的浓度。”高秀芳讲解到,酒主要成分是乙醇,人体内若是具备乙醇脱氢酶,就能使乙醇分解成乙醛。乙醛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分解,变成乙酸,然后又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高秀芳说:“乙醇和乙醛对人体危害最大。若缺少乙醛脱氢酶,使乙醛不能被完全分解为乙酸,继续留在体内,此时人喝酒后就会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症状,就是醉酒了。因此乙醛脱氢酶缺乏的人也叫‘不胜酒量’。”对于善饮酒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乙醛脱氢酶的分解能力,也会发生醉酒。
高秀芳表示,当血液中乙醇浓度在0.05%-0.1%时,人开始朦胧、畅快地微醉;而达到0.3%时,人就会口齿不清、步态蹒跚;如果达到了0.7%,人就会死亡。“对于乙醇的承受力,人与人的差异很大。这是由于胃肠吸收能力和肝脏的代谢处理能力不同所致。”
过度饮酒易伤身
高秀芳介绍,过量喝酒,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首先是胃部,酒精(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这两个性能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和黏膜出血,轻则引起酒后呕吐、反酸,重者出现急性胃黏膜损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酒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胃肠内被吸收,然后在肝脏代谢。正常人少量饮酒后,肝脏可将其代谢解毒,不至于引起肝损伤,但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和肝功能损害,引发免疫功能紊乱。一次过量饮酒就相当于一次轻症肝炎的肝损害,连日过量饮酒对肝脏的伤害则更大。
而喝酒带来的更严重的影响就是危及生命。高秀芳指出,大量喝酒可促使胰液大量分泌,损伤胰腺的腺泡细胞,激活炎症反应,引发急性胰腺炎。而一旦出现重症急性胰腺炎,将会危及生命。
同时,患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或痛风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不宜喝酒,避免因贪杯造成各种疾病。此外,酒后也不宜喝茶,茶水会刺激胃酸分泌,使酒精更容易损伤到胃黏膜;同时,茶水中的茶碱和酒精一样会导致心跳加速,更加重了心脏负担。左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