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耳朵不能随意掏)
经常用耳勺掏耳朵可能导致外耳道发炎
张家口新闻网讯 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的习惯,觉得这样很舒服,却不知道这很容易损伤耳道。1月8日,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志勇提醒市民,耳朵不能随便掏。
小蕊今年9岁,最近感觉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变小了。小蕊把事情告诉妈妈司女士后,她带着小蕊到了医院进行检查。在耳鼻喉科检查后,大夫发现小蕊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掏耳朵,耵聍堵塞了外耳道,才导致小蕊的听力减退。医生在小蕊耳朵中清掏出黄豆大小的几块耵聍后,发现耳道深处还有一些已经干燥变硬的耵聍。医生让小蕊回家滴了一天药水后,才把整个耳道中的耵聍清理干净。司女士介绍,2017年底她给小蕊掏过一次耳朵,结果把小蕊弄疼了,之后小蕊对掏耳朵特别害怕,这一年多来,小蕊没有掏过耳朵。
市民郝先生最近也被网上关于掏耳朵的话题困惑了。有一段时间网上说不能用指甲、耳勺等尖锐物掏耳朵,容易引起耳道发炎,甚至还会造成鼓膜损伤和出血,导致听力下降,应该用棉签轻轻转动,郝先生就学着用棉签掏耳朵。可就在他刚适应棉签后,网上又新传出一种说法,说是用棉签掏耳朵会把耵聍推进耳道深处,导致耵聍聚集过多,致使人们听力下降。网上众说纷纭,郝先生也不知道哪种说法可信。
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志勇介绍,耵聍就是俗称的“耳屎”。在大多数情况下,市民在咀嚼、运动过程中,耵聍可以自动脱落和排除,一般不需要专门去清洗。如果耵聍分泌较多,耳道内有较多湿性分泌物时,可用细棉签轻擦。“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为取耵聍而诱发外耳道炎甚至肉芽增生,增加治疗难度。”徐志勇介绍,耳勺质地较硬,市民经常用耳勺清掏耵聍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还有一些市民使用棉签清理耵聍,可能会出现把耵聍推入耳道深部,甚至把棉签上的棉花遗落在耳道中。
徐志勇表示,如果市民耳内有干耵聍或结块的耵聍接近鼓膜时,在头部活动或咀嚼时可能会出现耳内轰轰响;如果耳道内的块状耵聍遇水后膨胀,堵塞耳道导致听力下降。遇到这两种情况时,建议市民不要自己清掏,应该就医由专科医生处理。家长也尽量少给小孩子掏耳朵,避免引起耳道发炎,如果小孩耳朵不舒服,可以到医院寻求帮助。徐志勇介绍,医生处理块状的外耳道耵聍时,一般是先取出小块耵聍,对于大块不易取出的耵聍,先用药水溶解,然后用专业工具吸出或用水冲洗出来,这样处理可达到安全、无痛和清洁的效果。 (冀泽民 韩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