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沧州市级传承人李雪义务传播西河大鼓
李雪在表演西河大鼓。
李雪向孩子们传授西河大鼓。
李雪
32岁的李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沧州市级传承人。近年来,她编唱了《反腐倡廉顺民心》《打起鼓板唱河间》《看棉花》等新唱段,把党的好声音送到了田间地头。
为了将西河大鼓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李雪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西河大鼓,传播西河大鼓。
从小就是西河大鼓迷
李雪出生在一个文艺家庭,外公张金贵是西河大鼓朱派第三代传人,母亲张领娣是西河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李雪小时候看到母亲练习西河大鼓,觉得敲敲打打好玩,加上母亲唱得又好听,所以李雪从小就是个西河大鼓迷,月牙板、架子鼓和三弦都成了她儿时的玩伴。
母亲每练一个新段子,李雪就在旁边跟着学,母亲学会了,李雪也学会了。外公说李雪有天赋,所以自6岁起,李雪便跟随外公学习西河大鼓演唱艺术。
跟着母亲去各地演出,母亲在前台表演,李雪在后台唱,常引来不少观众说她“比妈妈唱得还好”,李雪更爱好西河大鼓了,特别想登上舞台。有时候母亲不在家,她偷偷穿上母亲的演出服,因为演出服很长、鼓也很高,她就踩到小凳子上,有模有样地模仿母亲在台上表演的样子。
上学后,李雪的时间变得紧张起来,西河大鼓的学习就由母亲指导。为了练好13道辙口、吐字发音基本功,每到周末,李雪就对着镜子练手势、嘴形,一练就是半天。为了练绕口令,她常常练得舌头都打不过弯儿来,气息也不够用。
13岁时,在河间市举办的“少儿才艺大赛”中,李雪凭借西河大鼓《狸花猫》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并获得“最佳才艺奖”。
李雪爱西河大鼓爱到痴迷,从小到大走路唱、骑车唱,说梦话也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上学时,她把课文唱成西河大鼓,老师说她就是一只“小百灵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今的李雪依然每天练习一个小时的唱功。除了自己练,她还带着儿子钟一玮一起学。
“西河大鼓 就是我的全部”
除了学习表演经典唱段,李雪还编排新段子。为了练好新段子,唱腔排完初版后,她把自己唱的录下来,静静地听,一边听一边琢磨,哪里不满意记下来,再听再改,自己解决不了的就跟母亲和弦师王维青老师探讨。经过多次修改、反复练习,直到三人完全满意为止。唱腔满意了,接下来还得背词、和弦,李雪每天从早晨八点开始练,一直到肚子咕咕叫,才想起没吃饭,此时已经到了下午两三点钟。有时晚上,他们也排练到很晚。
目前,李雪已经连续参加了五届西河书会,成为河间西河大鼓的生力军。
为了学好西河大鼓,除了跟母亲学,李雪还常常通过手机与石家庄的宋玉娥老师交流,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她就开车去石家庄当面请教。
2018年,李雪到天津北方曲校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曲艺鼓曲)研培班学习。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她每天早早来到课堂;为了得到老师的指导,她主动上台示范;晚上回到宿舍,她还会翻看笔记跟其他学员探讨交流,找出不足。
李雪的本职工作是导游,平时她在对国内外游客解说时,也常常通过《诗经》引出河间歌诗、西河大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经常边走边唱,引来阵阵喝彩。李雪通过“旅游+非遗”的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扬出去,这也成为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李雪把西河大鼓当作自己的全部,不断钻研和学习,如今已掌握各种流派的演唱技巧。
学员的兴趣是她最大的动力
自去年11月初,每天下午三点,李雪都会走进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为学校的50名学生和10名教师教授西河大鼓。在师生没有一点基础的前提下,李雪一点一点地教唱腔、手势、站姿、眼神,一个半月的时间,师生的月牙板越打越熟练,鼓健子已经能够运用自如,演唱渐渐有了西河大鼓的韵味。李雪说:“看到学生和老师的兴趣都很高,再累也值得。只要学生们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
唱段《蒸年糕》讲述的是大年三十由年糕引起的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住唱词,李雪根据唱词的内容,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学生们乐个不停。从那以后,好多段子李雪都采用这种演唱加表演的方式进行,激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
在此以前,李雪也曾将西河大鼓带进河间市第三实验小学,后来又陆续走进沧州市车站小学、广电百佳艺术学校以及旅游公司等单位。
令李雪自豪的是,自2011年以来,她和母亲已培养传承人200余人。母女俩坚持利用周末时间免费传授西河大鼓,寒暑假期间也会连续授课。
希望更多人喜欢西河大鼓
除了唱词,站姿、手势和眼神也是西河大鼓表演的必修课。为练好“丁字步”,李雪和同学们一起贴墙站立,把整个背部紧贴在墙壁上,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有的同学累了,站不住了,但看到老师还在一丝不苟地站立,就又给自己打气,重新站好。有一位和李雪熟识的学员开玩笑说:“学西河大鼓还有锻炼身体和减肥的功效。”
“小桥流水哗啦啦”一句唱词,要求眼随手动,眼神放光,手势向上走,脚下“丁字步”扎稳,唱腔有“辙”。学员年龄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李雪一遍又一遍地亲自示范,然后再逐一指导,讲到口干舌燥,全身冒汗,也顾不上喝水。李雪从没觉得烦过,反倒是内心充满了感动。她说,看到有人喜欢西河大鼓她就抑制不住地兴奋。
有个周末李雪崴了脚,她坚持让家人把自己送去文化馆,两天的课一点儿也没耽误。课堂上崴伤的脚不敢用力,她站了一会儿,脚又麻又胀,身上也因为疼痛出了汗。实在站不住了,李雪就坐下来,继续教。知道李雪受伤了,孩子们把自己的小水壶递给她,说着“老师您歇一歇吧”“老师您喝点水”,孩子们关切的话语,让李雪很欣慰。
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曲艺感兴趣的不是很多,李雪希望能走进更多的校园,毫无保留地将西河大鼓传授给孩子们。她更希望“不仅要让非遗进校园,还要让非遗走出校园”。她想租个场地,组织成立一个“西河大鼓展示园”,让那些老艺人、学生有一个固定场所演出和教学,吸引更多的人喜欢西河大鼓,传播传承西河大鼓。
李雪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为自己是一名传承者而骄傲,传承西河大鼓是我的使命。”(记者 代晴 通讯员 刘春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