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市特教学校,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世界寂静无声,他们无法如常人一般用语言交流。而在他们身边,有一个人默默地陪伴着、守护着,用手语带领他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教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个人,就是他们的老师——路伟丽。在刚刚结束的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技能大赛上,她一举夺得了特等奖。
从选择特教专业的那天开始,路伟丽就知道自己注定要付出比普通老师多得多的努力,但是她从未后悔,25年如一日,为30多名听障孩子撑起了一片成长的晴空。
耐心+坚持
打破沟通障碍
1993年,路伟丽来到沧州市特教学校,成为了一年级听障班的班主任。
第一次走上这方讲台,她就遇到个不小的难题。面对听障学生,路伟丽在上课时需要打手语,可是她发现,自己打的手语学生看不懂,学生打的手语她也不知何意。她满肚子的话讲不出来,学生更是看得一脸茫然。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些从全市各县市区招来的听障学生,用的大多是“土”手语,对于老师所用的标准手语根本不了解。无法和学生交流怎么办?这可难不倒“初出茅庐”的路伟丽。只要有时间,她就坐在学生中间,和孩子们亲密“交谈”。渐渐地,她不仅学会了各种“土”手语,而且把标准手语渗透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手语沟通顺畅了,路伟丽又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让听障孩子们开口说话。
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却让路伟丽付出了无数汗水与艰辛。“妈妈”,这个一岁幼儿都能脱口而出的词,对于这些听障孩子来说,能喊出来却异常艰难。路伟丽走到每一个孩子身边,拿起他们的小手,轻轻地放到她嘴边,让孩子感受气息;放到她的颈部,让孩子感受声带的颤动,就这样,经过数千次的重复,这些听障孩子终于学会了叫“妈妈”。提起当时的情景,时至今日,路伟丽依然激动不已。
平日里,只要有机会,路伟丽就要求孩子们开口说话。刚开始时,孩子们或羞涩,或胆怯,不愿意张嘴发声,路伟丽就买来零食作为奖励,只要学生敢于开口,她就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
路伟丽发现,走读生小刚(化名)进步比较快,为此,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和小刚的家长沟通,介绍小刚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给家长布置作业,帮助孩子在家进行语言训练。从一年级到初中毕业,整整9年时间,在路伟丽的坚持和指导下,小刚从一个字、一个词,到一句话、一段话……毕业时,小刚虽然语速还比较慢,但是已经能够和身边人进行语言交流了。如今,小刚早已成家立业,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结婚、生子,这些人生的重要时刻,他都会和路伟丽一同分享喜悦。
“每天和这些单纯可爱的孩子打交道,看着他们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一点一滴地慢慢进步,我觉得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路伟丽感慨地说。
真心+真情
将学生视如己出
25年来,路伟丽先后带了三批学生,第一批9年,第二批6年,如今这一批13名听障学生跟随她已整整10年。从看到这些听障孩子的那一刻起,路伟丽就从心底里心疼他们。她愿意捧出一颗真心,用真情温暖孩子们脆弱的心灵。
学生小志(化名)因意外耳朵受伤需要手术,路伟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陪伴在小志身边,紧紧地握住孩子的手,为他驱散恐惧,送去安慰。
学生小卓(化名)脾气暴躁,稍不顺心就大喊大闹,路伟丽悉心劝导,从生活小事上有意识地锻炼小卓的涵养性和包容性,使其逐渐融入班集体,和同学们成了好朋友。
双休日本来是休息时间,但路伟丽人在家里,心却始终记挂着孩子们。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接到孩子们的求助电话,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会尽快赶到学校,来到孩子们身边。
相伴数载,牵挂一生。虽然很多孩子已经毕业,但是路伟丽却始终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每每从微信上得知孩子们的消息,无论是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还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抑或是一次小小的旅行、几张小宝贝的照片,都会让路伟丽感到无比高兴和欣慰。
前不久,路伟丽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生举行聚会,这些已过而立之年的学生,如当年一般围绕在她身边,亲密地拉着她的手,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诉说”着感动与思念……(记者赵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