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双手
智能家居走进生活
最近,市民马先生正忙着搬新家,他计划购买智能家电。“价格不再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居住环境的个性化、舒适化才是最关键的”。想起以后“非常方便”的生活,马先生很是期待。
一年前,马先生开始接触智能家电。“当时买了一个空气净化器,手机遥控就能启动,用着很省劲儿。”马先生说,他的亲戚到家里做客看见了这款空气净化器后,觉得不错,随后选购了同款,“有这样智能的产品,生活可以更轻松、便利”。
闫冰近日网购了一款智能晾衣架。他说,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物件,但是充满了科技感。“这个晾衣架不仅自身配备LED智能照明灯,一键智控自动升降功能,还配备烘干和风干两种晾晒模式,3D智能恒温烘干,有60摄氏度过热保护,晾晒过程不伤衣。最重要的是,它带有光波杀菌功能。家里有小孩的,用这个很卫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智能家居产品。这些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也并不昂贵,能够让人们的双手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
据《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规模预计将达到1800亿元。而某电商平台“双十一”成交榜单也显示,今年“双十一”,智能家居产品成为该平台爆款,炒菜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等“不动手”系列产品均热销。
记者走访我市一些大型家电卖场了解到,智能洗碗机、智能空气净化器、智能摄像头等小家电成为市场新宠。除了一个个“火”起来的智能家居产品,智能家居系统也出现在家庭生活中,智能门锁、智能灯光、智能安防、智能窗帘等逐渐被人们认识。
部分产品形同鸡肋
多是在炒作概念
虽然智能家居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追捧,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智能家居产品形同鸡肋,频频遭到人们吐槽。
王冉去年选购了一款智能厨电,安装有智能屏幕,通过连接无线WiFi,可以网上查询菜谱、追剧、听音乐。但王冉用过一段时间发现,这款产品的智能应用很“鸡肋”,“中国家庭做菜喜好爆炒,烟机的排风功能会被调至最大,产生的噪音让人无法听到智能厨电播放的音乐”。
“再如扫地机器人,市场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清扫不仅易发生碰撞,需要人为协助,而且清洁时还得拆机清理,十分不便。”王冉说。
除此之外,一些热门的智能家居设备中还存在着安全漏洞。虽然这些智能家居为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在连接互联网后,它们却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以监控设备为例,家有小孩、老人或养宠物的市民选择在房间安装监控摄像头,方便外出的时候实时了解家里的情况。但从之前媒体的报道来看,摄像头已经成为埋伏在家里的“炸弹”,不少家庭的隐私被偷窥,生活在了别人的监视下。
事实上,现在很多智能家居用品并没有被主流消费群体接受。一些消费者认为,这些所谓的智能家居产品全靠概念炒作,其实仅仅是由一款硬件加上一个WiFi或者蓝牙模块,增加一个远程功能,最多再加一个手机APP远程控制而已。
“你走两步路就可以把灯关了,为什么还要花几百块钱买一款通过手机触屏关灯的产品?”市民冉冰觉得,智能家居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而且这个服务是自动的,是无需人操作的,如果以手机或路由器为中心,让人来操作,那只能是机械化。“就好像关灯,以前是按开关,现在是点APP的开关,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用手机APP关灯反而增加操作步骤,让很多人不会用智能硬件了”。
智能家居无行业标准
互联互通才算真智能
一位从事电子维修行业的人士表示,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定义,目前国家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是智能家居厂商各自为战,导致智能产品在家庭生活中无法实现真正的互通互联。
该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打着“智能”旗号的一些家居产品,多为伪智能。这些产品有几种类型:一是内置了无线网络模块,可以连接网络、APP,使用手机通过APP远程操作,如智能路由器;二是内置无线网络模块后再增加内存设备,可以远程操控、下载在线资源、玩游戏等等,如一些智能电视;三是增加了简单的语音交互功能和一些看起来很有趣的场景体验,比如智能台灯。其实,这些所谓的智能家居产品,基本上只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无线网络或蓝牙功能,实现了手机端的远程操控、资源共享、简单语音交互,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居。
该业内人士称,以手机语音对话功能为例,真正的智能应该是通过语音传输完成购物、查询定单、设置闹钟等工作,同时,还能够关联家中各种可以与它对接的智能电子产品,比如灯、插座、热水器等,通过语音下达操作命令与指挥,从而做到产品实用性强、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记者 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