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才20多岁,慌什么慌?丨不要被“贩卖焦虑”)
「年龄」对于开放包容的现代人来说
虽然不再是忌讳
却仍然难以启齿
只是在看到朋友圈刷屏的爆文时
隐隐觉得有点头冷
《那个00后的姑娘凭什么年薪百万?》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个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卖煎饼的阿姨都月入三万了,20岁的你还在每天混吃等死》
无数次在深夜里叹息:
明明都是潜力无限的大好青年
凭什么成功的那个不是自己?
既不甘于平庸
又自我安慰平凡可贵
A先生在学生时期成绩中游
理科不擅长
文科没兴趣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
毕业后居然当起了无业游民
可谓是上学时一无所长
毕业后一事无成
B女士相貌平平
性格内敛
其实她从小热爱写作
却被周围人当作是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
毕业后的她得过且过地做着跟写作无关的秘书工作
结果还被炒了鱿鱼
C先生从小成绩普通还爱打架
愣是复读了两回才考进了本科
虽然从毕业后做着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是心里的声音一直在回荡:
你志不在此
D女士从一所职高毕业
之后回到家乡找了份简简单单的行政工作
出身于普通人家的她
走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人生轨迹
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应该要过得多特别
想必当你看到这些年轻人过的生活
会觉得他们都是一群不求上进的loser(失败者)
但他们的故事
刚刚只说了一半:
▼
A先生在36岁时
终于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导演
他拍的第一部影片就获得8项提名
随后用三四年的时间成功打响了自己在好莱坞的名气
他是
▼
B女士在32岁时
终于出版了一本曾经被多次退稿的作品
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
自己笔下那个叫哈利·波特的男孩竟然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
她是
▼
C先生在31岁时
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始创业
他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
4年后,阿里巴巴正式上线
他是
▼
D女士在36岁时
因为家变毅然辞去了行政的工作
孤身一人南下广东打工
竟只用了16年的时间
就从基层做到了总裁
她是
▼
▼
这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如今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然而他们的20多岁
过得一点也不光鲜
甚至
比很多人都要落魄
眼下这群20多岁的年轻人
却天天在害怕被同龄人抛弃、被后生所超越
倒不如反问一下自己:
年少时不得志,又怎么了?
20多岁还一无所有,怎么了?
一路跌跌撞撞地寻找着目标
明明是再正常不过的常态了啊!
能努力到现在的你
真的已经很棒了
人生这张考卷
本来就不会有一样的考题
也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年龄从来不能定义人生
无论多少岁
都可以再次启程
【贩卖焦虑】
你的焦虑从何而来呢?
你有没有想过,
你的焦虑是被人“强买强卖”了呢?
因为互联网自媒体界充斥着这个论调、
存在这种声音,
你每天无时无刻浸泡其中——
比如:凌晨四点半,某某只睡四小时,
某某一天坚持锻炼25小时,
发烧50度坚持工作,
年入百万是穷人,
精神食粮是指一年读完五百本书,
谁谁谁会八国语言,
谁谁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谁谁谁业余时间创业年入百万……
从前有个学渣,
复习两个月考入北大,
传说美女学霸,
20岁考上常春藤名校博士,
过度严格的时间管理和任务清单,
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CBD白领挣不过卖鸡蛋灌饼的文盲大妈
……
这是许多不良自媒体的一贯手法,不让你焦虑,他怎么好兜售他差劲的“成功学”课程呢?
——它激起的不是斗志,而是焦虑
——它不会让你变强大,它反而让你内心崩溃失控
——它立足问题的某一个点,然后放大,我们跟着团团转
要摆脱鸡汤带来的焦虑真的不容易!
【摆脱方法】
1.定有用的小目标
有时候“被焦虑”反而是内心没有定力、行为没有节奏的表现,首先从心底里认可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如果做不到,就给自己树立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在不停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你会越来越自信,会从心态上和“焦虑”产生对冲。例如:坚持跑步一星期,坚持每天走走路,坚持学习吉他一个月,坚持每天读读报纸,哪怕坚持每天照照镜子说一声“你真棒”,只要坚持,你就可以。
2.接触跟它相反的理论
不在这上面费太多心思,如果有一段时间沉积在负能量中,就花点时间,找一找鸡汤的漏洞,变相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比如,你看了少睡觉勤奋努力这类鸡汤以后,特别愤恨自己睡眠时间太长,然后变成了——上闹钟,痛苦的早起,列超多任务,连吃饭和上厕所都感觉浪费时间,之后浑浑噩噩过一天,晚上还得多熬会儿。结果第二天起不来床,然后自责,自我否定,自我批评,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如果这件事成了心结,这时候,你就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睡眠时间的论文,这时你就会明白人和人的睡眠时间差别非常大,有的人四个小时就非常足够,有的人可能需要十二个小时。从而得出结论,时间只是手段,它不是目的,终于明白我们的目的是高效的完成每天的小目标,做好手头的事。
3.接触水平更高的人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古时先贤事例无不告诫我们周边环境的重要性。人跟人的经历、视野、认知、水平差别巨大,多和身边有正能量、真正有思想的人接触,自然会更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少看“畅销书”、看真正有用的好书
所谓“网红书籍”“流行书籍”,尽量还是谨慎阅读、批判阅读,特别是可以去读读“浅谈”经济学、医学、法学等等专业性较强的书,但是不要“浅尝辄止”就去和那些研究了多少年的资深人士去战场相见。比如股市,多少人兴高采烈的说看了什么书看了谁的微博,就在股市中赚了多少钱,好像这个世界真的赚钱比捡钱还容易一样,也许只是个坑而已。其实,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跟过去的自己辩论的过程,学到的新事物都是在和过去的旧东西做抗争,这个过程就是很枯燥的,特别是开始这个习惯的时候,也许这正是好书有时难以畅销的原因吧。
5.“不关你事,关我啥事”的心态
很多时候一些情感或想倾诉的话,都处于一种“不说憋屈,说了矫情”的中间段。但是仔细想想,很多事情归咎到“不关你事,关我啥事”这两句话上,反而就迎刃而解。例如,一些成功人士那么厉害——“关我啥事?”看了《乔布斯传》之后,有时候很难切实学到什么,反而全程像是看客,看他一飞冲天。再譬如,日子过得好不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担心自己过得不好会被别人笑话,因为——“不关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