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早晚都能领到救助款,也不急于这一时。”冯某并没想到自己工作拖延会“招来”纪委。 最终,冯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被调离工作岗位。在全区干部作风建设大会上,冯某的“慢作为”也遭到区委书记的点名批评。
拖延症是人们比较讨厌的一种坏习惯。但是,一拖再拖是个人的事,别人也无意见。然而,用“拖延”对待办事群众就不能是习惯了,是工作作风有问题。从“快门干部”到“磨叽干部”,一个个“美名”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虽然,这些干部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磨叽干部”养成记的路上有多少“帮凶”?不可能干部想磨叽就能磨叽。
首先,“早晚能领到”表明“磨叽干部”抓住了群众的软肋,让群众不得不等。这次被举报,估计是让群众等的实在太久了,忍无可忍。其次,窗口工作日常监管的缺失。如果没有群众举报,冯某何时才会被发现?最后,工作流程不透明。一个“等”字到底是多久?业务办理理应有张明白纸,不仅仅是方便办事群众,也是为了让工作人员有章可循。这也变相的纵容了冯某敢“拖延”。
“磨叽干部”说白了就是懒政。而不作为的懒政本身就是腐败。身为干部,特别是服务窗口的干部,一言一行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他们不作为、慢作为,将会直接伤害到群众的利益,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其行为既严重违反了党纪国法,又离间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所以,这类干部必须严惩,必须铲除。
相信对于救助款的领取有一定的流程制度,或许有些规定空间较大,造就了冯某的“拖延”。但是,再严明的制度也需要身体力行。如果干部不是急群众之所急,怎么能为群众办实事。所以,“拖延”看似不严重,实则是“懒政”在抬头。对待“磨叽干部”问责绝不磨叽,要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党员干部要牢记公仆身份,不要忘了自己的责任;要增加为民意识,不要忘了群众的利益。(文/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