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必被捉。江西省鄱阳县古县渡镇电排站工作人员(镇政府聘用人员)、邓坂村原党支部书记程鹏等人就属于这种,十年前,他“带领”六名村干部套取粮补资金,前不久,他们被县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查处。(9月19日中国新闻网)
粮食直补是国家出台的一项惠民政策,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补贴,旨在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粮补政策开展以来,广大农民切实尝到了“甜头儿”,农民不仅不用缴纳农业税,还能领到粮食补贴,经济负担明显减轻了,可以说,粮补政策大大增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粮食补贴的发放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然而,有些地方却存在村委会干部虚报种植面积套取粮补资金、村委会干部直系亲属多人享受粮补的现象,还有的乡镇干部设法套取农业补贴。套取粮补行为容易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地方村干部虚报套取粮补行为在村里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事,然而,群众敢怒不敢言,或是事不关己自己不少就行,只是相互抱怨,而缺乏检举意识,但是,群众不免会对村干部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党员干部形象,影响干群关系。
无论是粮食补贴还是其他惠民政策,基层干部贪腐现象,无疑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剥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农村惠民政策较多,如果每个村干部都多得一点利益,惠民政策的实效必然会大打折扣。即使一个村干部贪腐金额有时并不多,但是,大贪往往是从小贪发展而来的,对于“蝇贪”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早制止,很容形成大的贪腐行为。
粮食补贴成为“唐僧肉”,成为贪腐目标,根源在于部分村干部党性意识、群众意识缺失,把权力当做了贪腐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地方对基层干部权力的监督监管失力。基层农村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不允许有侵蚀惠民利益的贪腐现象存在。
因此,要多方发力大力整治农村干部蝇贪行为,避免粮食补贴等惠民政策成为“唐僧肉”。既要加大监督力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增加干部监督方式,又要大力惩罚蝇贪行为。同时,在选拔基层村干部时,乡镇干部要“把好关”,要讲究德才兼备,既要注重其干事能力,又要注重其在群众中的口碑,尽量提升村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