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河北讯 8月19日上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正定县政府组织国家、省文物专家召开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
这次论证会邀请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陈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魏坚等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以及河北省文物局专家组研究员乔登云,高建强、王会民、张春长等参加考察论证。
专家观摩遗址现场
与会专家到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听取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开元寺考古队项目负责人陈伟关于该遗址2017年度考古发掘工作和2018年度考古工作计划的汇报,随后进行了研讨论证。
专家观摩遗址现场
正定县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北魏始,一直作为郡、府、州、县治所所在。据历史文献记载,正定建设城墙最早始于十六国时慕容恪所建的安乐垒。唐代宝应年间,城址稳定于现址,其后在五代、宋、元、明各代均有扩建及整修,现存城墙基本保留了明代正定古城的风貌。正定在唐五代时期被称为真定,作为成德军治所所在地,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唐五代时期的真定古城城高池深、佛寺林立,这一时期是正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鼎盛时期。本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唐代开元寺遗存和晚唐五代时期的真定古城子城城墙,使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这一时期真定古城的历史风貌。
开元寺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坐落在正定城中心偏南燕赵南大街西侧,始建于东魏,唐代改名为开元寺。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正定城内现存寺院中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寺中塔和楼相对称的平面格局,被誉为我国现存寺院中之孤例。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位于正定开元寺的南侧和西侧,面积约12000平方米。自2015 年8 月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开展了考古勘察,勘察期间发现了夯土城墙、沟渠、房址等重要遗迹现象。2016 年11 月至2017 年4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16年度发掘面积1035平方米,2017年度发掘面积844平方米,2018年度计划发掘500平方米。发掘工作采取坐标系统、调查、勘探、发掘、文保、科技考古等方式进行,主要围绕历代开元寺建筑布局、晚唐五代时期夯土城墙、唐五代宋金至明清时期居民生活遗存三个重点进行,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
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开元寺南广场遗址文化层厚3—6米,共划分为十个文化层,分属于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七个历史时期。首次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 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叠压。文化遗存丰富,共发现遗迹185处,出土可复原器物5726件,主要分属于以下三个系统: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晚唐五代时期城墙系统、宋金至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街道系统。
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部分遗迹
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以开元寺寺庙建筑为主体的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布局主要位于开元寺现址南侧、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东北部,目前发现有唐中期和金元时期的遗存。在此处发现唐代池沼一处,为揭示唐代的开元寺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发掘出的一座金元时期建筑基址,仅存门前漫道部分,初步推断为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通过对漫道附近的进一步清理,又在漫道东侧发现了墙基遗存,应为开元寺的院墙。同时在漫道、墙基遗存南侧又发现了一条宽10米的道路,应为开元寺门前大道。开元寺南门、院墙及门前大道的发现,基本明确了金元时期开元寺的南界。明清时期开元寺建筑布局的南界与现在基本相同。
考古队员还先后在开元寺南广场东南角发现了叠压的三座寺庙遗址。处于最底层的被推断为宋代寺庙大殿,发掘部分面阔四间,进深一间,门道朝南。叠压于其上的应为一处宋金时期的寺庙遗址,内有四处佛龛遗存,佛龛仅残存底部,呈圆形,龛壁抹白灰,有彩绘,龛内出土有白灰塑像残块。再上一层是元明时期庙宇遗址,南北长10米、东西残宽4米,房址内出土了百余件遗物,其中包括熏炉、香炉、佛教塑像等宗教用品。
专家们分析,三座庙宇遗址中,宋代寺庙与开元寺有夯土城墙相隔,宋金寺庙与元明庙宇虽建于城墙废弃之后,但均位于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墙之外,因此三座庙宇遗址与开元寺应均无直接关系。联系三座庙宇相互叠压的现象, 可推断三处寺庙可能为经过历代重修且有沿袭关系的民间庙宇。
建筑构件:在开元寺附近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建筑构件,包括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筒瓦、板瓦以及龙形建筑构件等,其中的莲花纹瓦当与龙形建筑构件体量庞大,应当用于大型庙宇之上。
目前对开元寺金元时期及唐代布局有了初步了解,明确了开元寺轴线金元以来的变化以及南界自晚唐以来的北缩。
唐五代时期的城市防御体系: 以夯土墙遗迹为主体的唐五代时期的城市防御体系建筑布局主要位于发掘区的中南部,城墙整体呈东西走向,遗址东部的墙体向南、向北侧外凸形成城台(门)。17年度考古工作主要围绕夯土城台展开,通过对城台的解剖,对城台的具体结构有了深入了解。明确了城台经历了始建、扩建、包砖的过程。经考证,晚唐时期修筑夯土墙和城台。五代时期,对夯土城台部分进行扩建、包砖,并对夯土墙体进行修补。至北宋早期,城墙防御系统基本废弃。目前对夯土城台的结构、修建和时间等问题已经基本明确。通过发掘及勘探明确了夯土墙的形制和走向,初步推断城墙与阳和楼下发现的城墙为一个整体。
宋金至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街道系统:2017年考古工作对遗址北部原唐五代夯土城台周边的民居建筑系统进行发掘,发现有灰坑、水井、房址等遗迹现象。唐代:仅在池沼南侧发现少量水井、灰坑,未发现建筑遗迹。北宋:此时夯土城墙开始废弃,在城墙南侧发现有房址,北侧开元寺附近暂未发现同时代民居。金元:此时夯土城墙已经完全废弃,但仍高于地表。城墙两侧均发现较多的房址,大量民居出现在开元寺南侧,集中分布于城台周围。发掘区东侧的遗迹现象丰富,房址数量远多于西侧;发掘区东侧地势亦较高。燕赵南大街作为重要的道路,从唐代至今,可能一直沿用。
居民生活区出土遗物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遗物,时代囊括了北朝、唐、五代、北宋、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主要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宗教遗物、手工业商业遗物等三类。
日常生活用具:出土器物以陶器和瓷器为主,以瓷器为大宗。瓷器年代跨越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基本囊括了定窑、邢窑、井陉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钧窑、景德镇窑等各大窑口的主要器型。此外还出土了铜、铁、骨、石、玻璃等各种材质的日常用品。
宗教遗物:包括北朝至唐代仅发现白石造像三件,其中两件为思维菩萨像残件,残存底座部分,均有铭文。此外还发现宋金元时期泥质红陶造像、红陶佛塔、绿釉琉璃佛龛及各种材质的香炉、熏炉等。
手工业商业遗物:本年度发现手工业商业遗物主要有骨料、坩埚。
考古发掘表明,宋金时期开元寺南侧区域已经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居民区,目前发现的房址绝大多数为金元时期,明确了金元时期民居对开元寺南侧区域及城台附近的土地形成了侵占之势。
开元寺布局的演变
始建于东魏并于唐代更名的开元寺应当是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内最早的文化遗存,本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唐代开元寺的池沼系统和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南墙和门前道路。完善了对开元寺布局的认识。
唐代开元寺池沼范围在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墙之外,金元时期开元寺南墙在现今开元寺南墙之外(明清时期开元寺无南墙,范围与现在基本相同),可见开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向北退缩的过程。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与现今的开元寺中轴线重合,这表明金代至今,开元寺的中轴线基本未发生变化。
在原唐五代时期城台的位置发现了大量宋金元时期的民居建筑遗存,而在晚唐五代时期这一部位除城台外,仅发现少量灰坑。这表明城墙防御系统废弃后,大量的民居占据了城台(门)附近的部位。
总之,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是正定古城中轴线南部的重要遗址,此次发现的晚唐、五代时期城墙防御体系;金元时期开元寺寺庙建筑体系;北宋至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巷体系,无论在遗迹现象还是出土遗物上,在正定城市考古中均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正定晚唐五代、北宋至明清时期城市考古的空白。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完整保留了晚唐五代时期正定古城城池逐渐扩建演变考古学证据;生动展示了正定古城北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民居、街道建筑体系演变过程,在城市布局演变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中国城市考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考古学实证。
遗址内自下而上的唐五代至明清时期连续叠压地层,可以作为正定古城考古地层学的重要参照;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出土的大量瓷器标本,不仅为正定城市考古中的器物类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标杆,也是研究正定古城乃至冀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考古资料。
会上,与会专家对正定开元寺南广场考古发掘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工作严格规范,完全符合操作流程,成果显著,是一项高水平的城市考古发掘工作。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考古发掘所揭示的遗迹和遗物对于揭示唐以后正定古城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在及时整理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把正定古城考古作为一个重点项目,制定中长期的考古工作方案,编制遗址整体保护和展示的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地开展文物保护和展示工作。并建议将该遗址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