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多开会”莫如“沉下去”》引发诸多议论,并被大量媒体以《一位县委书记的抱怨》为题进行广泛转载。原来,文章中引用了某贫困县县委书记的抱怨:“平均下来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开会。”
开会,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工作形式。既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统筹管理,分发任务。其实,会议自身没有毛病。真正要关注的是会议内容,是否有必要开会。毕竟,不是什么事都需要通过会议去解决。而且,会议结束不代表工作结束,会后的工作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注重会议,岂不是本末倒置。
当然,开会在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工作的部署,责任的认领,业务的研讨等问题都需要会议来解决。但是,会议不能沦为形式主义,更不能沦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如果领导干部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开会上,天真的认为有了会议记录就万事大吉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工作到底做的怎样,到基层一看便知,懒政惰政迟早会被发现。同时,这也要求上级部门在检查验收工作时,不可单纯的看会议数量,看会议记录。要真正了解工作状况,还需要“俯下身去”,眼见为实。
此外,随着高科技的到来,会议模式也应积极跟进。电视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对于一些简单问题还是可以很快的解决的,而且节省很多时间。不至于“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路上”。
也许,会议的数量我们无法控制,但是,质量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这个会必须要开,就要开的有价值,有意义。而不是一味地派发任务,把自己置身事外。一个高质量的会议,对于工作而言是事半功倍。但是,如果只注重会议数量,以量取胜。那么,对于工作而言就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且,特别是基层工作者,层层压迫下,时间被占没了,工作怎么能做好。
如此看来,会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且会议数量跟领导重视问题的程度也没有关系。要想解决开会问题,不如用成绩说话,用高标准的工作要求来倒逼开会数量的减少。让真真切切的工作结果来反过来验证开会的效果。(文/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