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廊坊讯(张泰源 刘磊 焦国远文图)“道光中叶有徐某,居城北,用玛瑙刀押葫芦阳文。凡虫及牵草,小儿注视状,一垂髫,一作小髻,一双髧,面目各异,而阳文突起,极勾勒,不见一毫斧凿痕,如天生成花纹者……”清代徐康的《前尘梦影录》中这样记述了压雕葫芦的独特之处。
当平凡的葫芦,披上了烙画、压雕的外衣,便有了新的生命,一个个精致的葫芦不仅承载了中华传统技艺,也蕴含着烙画匠人的良苦用心。廊坊民间艺人吴宗政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潜心钻研,与葫芦烙画结缘31年,创作出一个个精致的葫芦烙画。
方寸之间 容天地万物
今年51岁的吴宗政就像一根老藤蔓,把烙画和葫芦串起来,烙出一个老手艺人的人生百态。他师承祖辈,3岁学画、7岁习武,21岁开始接触葫芦烙画,从事葫芦烙画31年,是吴氏葫芦烙画的第三代传承人,追溯起来已有百余年历史。
形神兼具的老寿星、滑稽幽默的七品芝麻官、吉祥如意的百子图、栩栩如生的雄鹰展翅……走进位于廊坊市区春阳路的“清风烙画工作室”,仅5平方米大的工作室被各种样式的葫芦团团包围着,俨然成了葫芦世界,不光房顶上挂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从墙上到架台上林林总总也摆着百余个“葫芦娃”。
每天,吴宗政都会沉浸在他的葫芦世界,一盏灯、一支“铁笔”、一个葫芦、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我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离开工作室。”吴宗政说。
坚守匠心 熟知葫芦秉性
“轻重缓急,深浅浓淡。”这是吴宗政的烙画技法。一支“铁笔”在手,通过变压器控制温度,起伏间流出飘逸线条,焦味消散,烙画已初具轮廓,浅浅几笔,栩栩如生的仙鹤一目了然。再经特殊刀具在其上压出花纹图案,葫芦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立体感,形成完美的浮雕效果。
吴宗政介绍:“根据葫芦不同的图案、造型,下笔的轻重决定着颜色的深浅变化。颜色深的地方用高温,浅的地方用低温,配上恰到好处的时间掌握,这样,不用颜料即可呈现出画面的深浅层次,获得想要的韵味儿意境。”
为了让葫芦上的压花不会掉色,吴宗政苦心钻研葫芦秉性。他将葫芦做成切片,在显微镜下研究葫芦表皮的分子结构,了解了葫芦的特性,方能掌握葫芦烙画的基本规则,让葫芦烙画可保存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葫芦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阴阳面不同,表皮密度也不同,因此,使用的‘铁笔’温度、线条流畅度都需要一点点去摸索,时间长了,也就能熟知每个葫芦的‘脾气’。”吴宗政说。
无私传承葫芦烙画技艺
烙画葫芦古朴典雅、返璞归真,小小的葫芦经过千百次的烫烙、压雕、渲染被赋予新的生命和神韵。
以火为墨、以铁为笔,吴宗政用“铁笔”烙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同时,他也给予了烙画新的可能。每次下笔前,他先端详葫芦的形态和色泽,依形塑画、形神兼具。凭借多年的沉淀,不管是拇指大小,还是脸盆大小的葫芦,在他手里都有了灵气,想画什么信手拈来。就这样,即便是一个其貌不扬的随形葫芦,经过他的精心压雕和设计,摇身一变,都会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2016年底,广阳区群艺馆邀请吴宗政开设了一个义务教授葫芦烙画的培训班,每逢周六,来自天津、河南等地的学生,不远千里,只为学艺。“专心授艺、不图回报,我只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文化,爱上葫芦,让葫芦烙画传承下去,成为一种有思想、‘活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