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家酒的历史故事
对历史有研究的人可能知道安徽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知道康熙31年(1692年)封为亳州知府的朱之琏(朱之琏为三韩世胄,世袭一等候,康熙31年(1692年)中进士,同年敕封为亳州知府。他“绝请托,寡宴会,治梗顽,不累民,重农桑,铁面无私”,后改赴安庆府任职。康熙46年(1707年)亳州百姓为其建生祠——朱公书院,以示纪念。),但是大家不知道的,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亳地水灾,温疫四起,民不聊生,朱之琏又被调回亳州,带领人民渡过了灾害,朱之琏在亳州人民心目中又一次留下美好印象,事后老百姓为了表示感谢,纷纷送鸡、肉、菜、酒等,朱之琏觉得老百姓都很不容易,把自己家都舍不得吃的鸡、肉送给他,就都拒绝了,但是唯独没有拒绝酒,于是老百姓就纷纷酿起了酒,每到过年过节就会送到知府府上。(朱之琏两次知亳州长达十八年)
相传在朱之琏中进士,做知府之前,每夜寒窗苦读特别难熬的时候,就喜欢喝一口小酒,据说考举的前一夜还喝了不少,第二天考试发挥非常好,中了进士并且直接就上任了亳州知府。
在朱之琏去世之后,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为官清廉、铁面无私、为当地老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知府,根据他们前有的酿酒经验,酿制了一款知府家酒。
知府家酒采取的酿造工艺
完全采取的是当时老百姓的酿酒方式:
酿酒的第一道程序,蒸煮粮食,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
酿酒的第二道程序,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
酿酒的第三道程序,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我们今天在市面上看到的安徽亳州的知府家酒,就是传承的当时酿酒的工艺和材质酿制而成,并推出知府家酒6年和10年款,不管是从酒的生产工艺、口感还是情怀来说,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窖香浓郁、绵柔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