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右二)在扶贫责任人刘延利的指导下查看证、册。杨杰 摄
开栏的话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记者体验360行”栏目,记者将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体验职业:基层扶贫干部
体验地点:玉田县林西镇
体验记者:魏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催动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脱贫攻坚。
近日,记者走近扶贫责任人刘延利,亲身感受扶贫工作的酸甜苦辣,聆听扶贫干部为贫困群众送去希望的故事。
他攀了一门“穷亲戚”
10月10日上午,金黄的阳光洒进玉田县林西镇扶贫办的窗口,也洒进了每个贫困群众的家里。办公室一角的铁皮柜里,精准扶贫档案整齐罗列,墙上,倾尽工作人员心血的林西镇贫困户分布图格外醒目。
记者跟随副镇长刘延利驱车来到东鲁庄村贫困群众于建国家,开展每周一次的扶贫走访工作。见到刘延利,行动不便的于建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坐上炕头,刘延利给于建国解心宽,“现在大闺女又上学了,学的幼师,以后找份工作肯定没问题,还能补贴家里。医疗这块儿,也报销百分之九十多,还安排了公益岗,以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于建国边听边不住地点头。
刘延利告诉记者,早前,心灵手巧的于建国是村里的好劳力,也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于建国与妻子王冬梅有两个女儿,一个上中学、一个上幼儿园。那时,他在外做工,每月有数千元的收入,妻子在家照料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安稳。
然而,这一切被一场疾病击碎。
2017年初,于建国突发脑出血,在医院几经抢救才挽回了生命。疾病,夺走了他的劳动能力,击垮了家庭的经济支柱,高昂的医疗费用耗尽了家中积蓄,负债累累。
于建国一家陷入混乱。懂事的大女儿感受到家庭陷入“泥沼”,提出放弃学业,在家照料生病的父亲并打零工补贴家用,将上学的机会留给妹妹。肩负起生活重担的王冬梅未及多想,同意了大女儿的要求。
大女儿辍学了。母女俩分工:母亲每天接送小女儿上下学,照料家中事物;大女儿则照顾父亲,并联系了缝纫的活儿,赚钱补贴家用。
不能误了孩子的幸福
“我刚开始时很震惊,咱们这儿竟然还有辍学的孩子!”刘延利说。
成为于建国一家的帮扶责任人,刘延利多次到于建国家了解情况,并首先展开教育扶贫。“虽然有政策,但是他大女儿辍学思想坚决,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刘延利说。首次接触于建国的大女儿时,她正坐在缝纫机前干活,对于重回校园,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渴望。“我上学没人照顾我爸,我妈忒累,我还是在家帮我妈照顾家里吧。”她说。
刘延利从长远考虑,多次与孩子谈心。“你家的困难是一时的,现在方方面面都在帮助你妈你爸渡过难关。你不能因为家里的变故,耽误了学业,耽误了幸福。现在不上学,以后怎么办?有工作是什么生活,没工作是什么生活?”刘延利以及村里、教育部门的人员多次做其思想工作,讲明了帮扶政策,打消其思想顾虑。最终,孩子重新步入校园,现就读于玉田职教中心幼教专业。“现在,大女儿免除了学杂费、书本费、校服费,每年还有2000元的补贴,小女儿免除了保育费。”刘延利说。
除了教育扶贫,刘延利还帮助于建国一家落实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补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补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慢病签约服务,与林西镇卫生员进行了签约服务,享受定期体检。全家享受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无需缴纳住院押金,就医费用“一站式”报销结算,医疗总体报销水平可达95%。享受国家12000元产业扶贫政策,入股唐山挨个来食品有限公司,每月分红100元。为王冬梅安排了村帮扶岗,每天打扫主要街道,还能就近照顾家庭,每个月有600元收入。
“要不是赶上了这么好的政策,两个孩子都耽误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又有了奔头!”于建国的老父亲激动地说。
好政策送来新希望
聊了许久,刘延利照例对于建国家的扶贫档案进行查看。打开档案夹,里面整齐码放着诸多红红绿绿的证、册。“这个档案每个建档立卡户都有,包括七证四册两表一卡。”刘延利说。
在刘延利的指导下,记者一同查阅档案中的《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手册》《河北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证》《扶贫手册》《玉田县社会救助兜底扶贫政策手册》《最低生活保障证》等。在仔细查看了档案后,刘延利在《河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记录本》上,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记录。他说,他们每周至少一次进行入户走访,了解群众是否有困难,帮助打扫卫生,查看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如有欠缺及时联系落实。
记者在《河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记录本》上看到,每一页都有入户时间、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贫困户反馈问题、反馈问题处理情况等内容,非常详细。
“今天,我们准备给他家改厕,就是旱厕改水侧,方便他家的生活,也减少疾病的发生。改厕的人工、厕具等费用,不用他家出一分钱。”刘延利说。随后,他又嘱咐施工人员道:“把他家的便池做实了,弄点沙子、水泥,把脚踩的地方弄好,他行动不方便。”
在扶贫政策的大力托举下,像于建国家一样的贫困群众已然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们的使命就是精准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走上小康路,而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家的好政策。”刘延利说。
记者 魏伟 通讯员 杨杰 王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