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天渐暖,金色的阳光洒在德胜村粉墙黛瓦的二层小洋楼上,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美得像一幅油画。
德胜新貌。
小二台镇德胜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受邀到北京参加现场表彰大会,德胜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德胜村旧貌。德胜村过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村民世代以农牧为业,缺产业少资金,全村443户1176人,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17年1月24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德胜村访贫问苦,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总书记强调,要下好“精准”这盘棋,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感恩总书记,感谢党中央。”叶润兵激动地说:“盼着总书记能再来德胜村,看看俺们今天的红火日子!脱贫攻坚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乡村振兴我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四年来,德胜村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将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贫困乡村华丽“蝶变”之路,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习近平总书记到德胜村考察时对在场干部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派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这些举措都有了,关键是要夯实,发挥实效。”总书记考察德胜村时的这番嘱托,化为了德胜村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的实际行动。
村书记叶润兵和村民座谈。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一道,精准制定脱贫攻坚思路举措,争取项目、引进企业、联系市场,带着群众闯出产业发展新路子。德胜村2018年换届后,村“两委”成员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现在的8人,力量壮大了,干劲更足了。村民杨凯是一名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开朗热情且乐于助人,村里有了微型薯产业后,他带头租大棚、学技术,还义务帮助多名村民实现增收。村民刘桂荣是全村马铃薯育种的“土专家”,成为村班子新成员后,奔波在各个大棚之间,无私传授微型薯种植技术。在旧村拆迁时,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也遇到难啃的硬骨头,为做通一户村民的思想工作,先后跑了30多趟。遇到困难他从不退缩,在利益面前总是让给群众。以叶润兵为班长的党支部,团结和带领村“两委”干部,他们和驻村工作队一道不畏艰苦,坚守执着,围绕“真扶贫”“扶真贫”,不忘嘱托、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全力以赴脱贫攻坚,带领着群众脱贫致富。总书记的到来,充分激发了德胜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几年下来,德胜村已形成自主脱贫、齐心致富的好氛围,贫困户变成了“小康户”、贫困村成了“百万村”。
“金蛋蛋”“银片片”撑起脱贫致富伞
走进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光伏园区,放眼望去,一排排“银片片”整齐划一,蓝色的多晶硅组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犹如一片湛蓝色的海洋漂泊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上,成为坝上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图片5光伏产业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习近平总书记到德胜村视察调研后,德胜村充分发挥坝上地区光照充足的自然优势,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注册成立了德胜新能源有限公司,统一经营村级光伏电站,农民参与光伏收益分红。现在,依托建成的500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5万千瓦集中式农光互补扶贫电站,村民们赚到了三金:土地流转金、光伏电站受益金、电站打工薪金,算下来人均年收入在万元以上,而村集体每年也有70多万元的收入。除光伏产业,张北县整合涉农资金,在德胜村建成300亩的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育种大棚280个,实现了市场化、标准化、网络化生产经营。小土豆已成为德胜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蛋蛋”。春节刚过,在德胜村马铃薯储藏窖内,徐海成正在和几位村民忙碌着分拣一批即将出库的微型薯。“这是去年就订好的货,开春后那边就开始耕种了。”种植户徐海成对记者说,自从村里有了微型薯产业,他就一直参与。2018年徐海成靠种植微型薯收获纯利润达10万元,稳稳脱了贫。有了存款,徐海成干劲更足了,之后的几年里他每年都种微型薯,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稳稳地成为村里脱贫致富带头人。“2020年,德胜村的马铃薯种薯产业产值达到了560多万,仅此一项,全村户均增收1万多元,个别种得好的村民年收入几万甚至十几万都是很正常的事。”叶润兵对记者说。令全村人自豪的是,德胜村马铃薯成功注册了“御富德胜”商标,并通过了国家绿色认证,德胜村还入选了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小土豆已成为德胜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来德胜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闭塞的村庄已经蜕变成白墙青瓦小洋楼整齐排布的美丽乡村,如油画一般,这里也是京津冀地区首选的避暑胜地,优美的坝上风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脑子活的村民因地制宜搞起了民宿旅游。2020年,村民孙贵英将自己家的两套住房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租给了村里的旅游公司,此外还到村里旅游公司上班,一年下来也能收入2万多,两样加起来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光伏、微型薯、民宿旅游、水培蔬菜……,德胜村的产业由原来的“一枝独秀”,变成现在的“全面开花”。
乡村振兴工作忙
河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德胜村揭牌。2020年,河北农业大学张北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德胜村“落户”,标志着县校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该校还专门组建了坝上错季蔬菜、马铃薯、莜麦、草原生态、畜牧养殖、休闲旅游等产业创新团队,通过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德胜村、张北县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未来将为河北坝上地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推广“张北模式”和“张北经验”。如今,一个个可靠、稳定的富民产业正在开花结果,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平均年收入也达到了1.58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2020更是年达到150万元。德胜村通过建设民宿,引进名誉新村民,带来新文化,带动老村民共同发展,村民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德胜村文化活动中心,几位妇女正提着大包小包走出来,她们刚排练完舞蹈,准备回家吃饭。在一部分村民喜迁新居后,德胜村舞蹈队成立了。队员有三四十名,年龄最大的60岁,年龄最小的45岁。现在的德胜村,农闲时节,跳跳广场舞、扭扭秧歌已成为妇女生活的新常态。德胜村妇女主任刘桂荣:“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为我们购买了服装和音响,现在我们没事就出来跳跳,可上瘾啦。”欢快的鼓点,优美的舞步,舞出德胜村人的好心情、新风貌。11月20日,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徐亚茹正在光伏板下采摘中药材红花。崭新的民居、欣欣向荣的产业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村,他们回到德胜,为这个村庄将来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徐海成的二女儿徐亚茹就是其中一员……如今的德胜村,村容从“土村庄”变成“新农村”,产业从“单打一”变成“拼多多”,村民由“等靠要”变成“比赶超”……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德胜村正在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