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保定讯 “抗击疫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早发现、早隔离”。近日来,高阳县疾控中心的日常就是不分昼夜的流调、消杀、采集咽拭子……
“流调”工作是防止病毒传播、扩散最重要的手段。与防控一线医务人员一样,身着白色隔离服的流行病学调查队员,就是一群追寻病毒踪迹的人。流调队员要到现场开展调查,与患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询问患者在发病前后的一些暴露情况、接触情况以及活动轨迹、就医情况,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以便第一时间精准查找到传染源头并捋清传播“链条”。
不分白天黑夜,疾控人奔波于定点检测医院、密切接触者和发热患者的家中,进行病毒采样、送检,快速检测出病毒携带者,了解他们的行动轨迹和接触史,争分夺秒切断传染源。可以说,有了他们的行动助力了其他防控队伍更加清晰、准确地开展工作。
高阳县疾控中心成立3个流调队、15名队员随时出发。现场流调工作首先要对场所环境进行消杀,然后对当事人进行轨迹调查,之后对相关人员采集咽拭子,然后再对现场进行消杀。
刚睡下没两个小时,电话铃声一响,就要立马振作精神,即刻出发……流调队员的工作没有按部就班,只有紧张和突然。反应快一些,再快一些,才能为疫情防控争取时间。
周边环境消毒,是做流调的必需环节,是阻止病毒传播,打开安全通道的有效措施,消杀队员不仅对病人、疑似病人去过接触过地方进行第一时间消毒处理,而且需要对一些特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消杀工作既需要专业技术,又需要强健的体魄。所有场所消毒必须细致彻底,一丝不苟,不留隐患。队员们早已习惯这种让人眼泪鼻涕一起流的刺激,每天背负几十斤的喷雾器对目标单位进行消杀,调配消毒液百余升,穿着双层隔离服,负重前行于夜幕下的大街小巷,多少次疫源地消毒、多少次环境消杀,多少次消毒保障。
采集咽拭子标本,直接接触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每一个张嘴的动作,都将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这是采集者必须直面危险。但流调队员们经验丰富,经历过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科学采样,规范操作,他们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术、坚韧的耐力、敢于牺牲的精神奔赴在战“疫”主战场上。而且,采集病患样本过程中,出于本能的恐惧,有些人开始并不配合,流调队员设身处地从对方的处境出发,做起“知心姐姐”,从心理疏导、到疾病治疗和相关政策的解释,有时还包括基本的普法教育,让对方放下顾虑配合工作,完整说出行动轨迹和密切接触情况。
在他们的家中,有的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有的有卧床不起的老人,但疫情发生以来,没有一个人找理由下“火线”。到1月11日,他们已坚持了15天,出动近20次,流调人员700余名。又是一个不眠夜,疾控中心的办公楼里灯火通明,流调队员们整理着流调资料,他们不知写了多少份流调报告,熬了多少个通宵,他们随时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在他们的战疫路上,靠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每个人一致的行动和信念——不管自己会付出什么,只要能多隔断一次传染、多争取一线希望,那么一切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流调”是什么意思?公众怎么配合?
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是疫情应对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依法依规开展的。
疾控人员是抗击疫情的一线部队,除了采样、检测、消毒人员之外,还有负责现场调查和疫情分析的流行病学专业人员。他们到现场开展调查,与患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询问患者在发病前后的一些暴露情况、接触情况以及活动轨迹、就医情况,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这样可以描绘一个清晰的传播链,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所以配合流调工作,向流调人员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让密切接触者尽快得到排查,让患者尽快得到救治,是防止更多人感染的一个关键措施。会保护被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信息,所以公民可安心予以配合。有些患者隐瞒行程、病情,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治疗,而且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积极配合流调工作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履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