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了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节目采取现场访谈+播放VCR短视频形式讲述全省乡村奋斗者“播种新希望,脱贫奔小康”的动人故事,每集45分钟,其中,“德胜村的‘得胜经’”,11月19日21:20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正式播出。
节目邀请到了包括郝富国书记在内的
四位来自张北县的嘉宾
他们走进河北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
真情讲述德胜村的脱贫故事
现在我们进入现场
用心倾听他们的对话
听听隐在德胜村背后的那些
真实的、动人的
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
《希望的田野》
德胜村的“得胜经”
嘉宾:
张家口张北县 县委书记 郝富国
张家口张北县小二台镇 党委书记 武占文(奋斗引路人)
张家口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 党支部书记 叶润兵 (奋斗者)
张家口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 村民 徐海成(村民代表)
故事概述:张北县城东9公里,一片2万多亩的土地上散布着6个自然村落,这就是行政图上的德胜村。德胜村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源于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的恶劣。坝上高原,气候高寒,十年九旱。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德胜村考察调研,提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思想,深深鼓舞着德胜村支书及领导班子。
三年来,德胜村因地制宜谋规划,发展了光伏、微型薯、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带领村民持续增收。走出一条稳定脱贫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王颖:“播种新希望 脱贫奔小康”,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河北卫视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我是主持人王颖。先导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洋溢着时尚气息、非常现代化的美丽村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民居映入眼帘,真的是太漂亮了。我们奋斗寻访人的寻访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了?有请郭绅钰!
郭绅钰:王颖姐,您去过张北县草原天路吗?
王颖:去过,那简直太美了。
郭绅钰:那您知道离草原天路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德胜的村子吗?
王颖:知道。前几年去过这个村子。不过今天从先导片一点都看不出这是我当年去过的德胜村。
郭绅钰:没错。如今这个村子在这位奋斗者的带领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请出今天的奋斗者,有请!
【奋斗者自述】德胜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缺产业少资金,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苦,但我们不认命不服输苦干实干。如今德胜村变了样,走上幸福奔康路。
我是河北省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今天我带着幸福果实来到《希望的田野》,把我们的奋斗故事说给您听!
郭绅钰:有请我们的奋斗者张家口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有请!
王颖:来来来,我们坐下来聊!叶书记,您这一上来提着一大篮子的奋斗果实,这是什么呀?
叶润兵: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微型薯。
王颖:这个微型薯它是可以直接吃的吗?是咱们平时吃的土豆吗?
叶润兵:这不能吃,这是种子,这个属于土豆的爷爷辈的,它可以栽在土里结出大土豆就可以吃了。
王颖:这种微型薯它是怎么培育出来的?是不是也有很多品种?
叶润兵:它是通过主培脱毒培育的种苗,在塑料大棚里用穴盘和蛭石土培育的,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管理,防虫防病,含科技技术培育成熟的。品种也很多,现在发展有十多种品种。原原种......
王颖:那培育成熟的微型薯再种到土里,长出大土豆才是可以吃的商品薯对吧!
叶润兵:是的。我们农户可以卖微型薯,也可以卖商品薯。
王颖:今天真是长知识了!咱们这个微型薯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叶润兵:建了280个微型薯育种大棚,规模达300亩。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
王颖:在这之前,咱们村子都种植什么作物?有没有产业?
叶润兵:莜麦是最适合这片土地生长的作物,但是一亩地最高只能产200多斤,全卖掉也只能收入三四百元。说白了,付出同样的劳动力,收入也远低于平原地区。连温饱都很难解决。
郭绅钰:我在村子寻访的过程中也搜集到了一些过去的村落的照片,一起来看看!
叶润兵:原先村子太穷了,房子很破,四面透风......
王颖:住都住这样,生活可想而知了!
叶润兵:所以我们村很多年轻的村民选择离开,外出务工生活。留在村子里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和小孩。(空心村)
王颖:这应该就是造成德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吧?
叶润兵:是的。当时村里老龄化严重、患病的或者残疾的人比较多。自然村落又比较分散、基础设施也比较匮乏而且也没有资金、老百姓文化水平也比较低、想承接脱贫产业也比较难。总之就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老百姓自身的这些短板,造成德胜村的贫困现象。
王颖:自然条件恶劣,又没有产业,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肩负着脱贫攻坚的担子,一定有很大的压力吧?
叶润兵:是的。俺们村一共567户,2012年建档立卡户是212户,445人,在扶贫攻坚中,我们以前寻找过项目。在2013年镇领导支持下,建蔬菜大棚200个,一个棚补助5000元,头年每户经营,都不愿意种,给大户承包,经营几年由于市场对接不好,也没效益,现大棚也拨了没有做成功。
2014、2015年村民养殖牛羊很多,有108户,我就到处跑资金,给每户建了一个青贮窖,喂牲畜饲草用的。市场行情不好,一出售,也没用。
给在家老年人养兔项目,给兔笼和种兔,有的户不好管理,刘志青俩组兔子七只,管理不善,全部死了有的给吃掉,也没有发展起来。
那时候,真的是发愁,愁得整晚睡不着觉。干啥啥不行,特别对不住乡亲们...
王颖:听您讲的我们特别能感受到在这中间您的确是付出了很多。如今,村子在您的带领下和村民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了。
叶润兵:要说村子现在变化的这么好,就不得不从2017年习总书记到我们村子考察说起。
王颖:当时习总书记都说了什么,您还有印象吗?
叶润兵:习总书记到我们德胜村考察说过这么一句话:“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对我感触特别深。没有带不好的村民,只有不会带的领导班子。当时,我们村大农种业正在培育微型薯苗。我就拿着培育好的薯苗给总书记看...总书记说了句:“小土豆要做成大产业...”
王颖:可见总书记的到访给了你们很大的激励啊,是不是干劲更足了?
叶润兵:当时习总书记走了之后,坚定了我们发展种植微型薯的信心。但是怎么做,怎么做大,怎么做成产业化?我们两委班子也是开了好几次会议集体讨论。
王颖: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把微型薯做大?
叶润兵:没有产业的扶贫就没有底气。如果微型薯每家每户散着去种,没有办法做到科学的管理。如果以村集体的名义来做这个事情,把村民的土地集中流转,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形成合力去干,做成产业。
王颖:那咱们这个微型薯有种植经验吗?对气候土壤有特殊的要求吗?
叶润兵:我们村原先就有种植土豆的经验,广种薄收,不成气候,只能解决温饱。我们这里气候高寒,这是劣势,导致传统作物产量低下。但同时又是一种优势,为啥这么说呢?原来生长于南美洲高原地区的马铃薯进入中国后,需要同样在高寒地区才能育出良种。凭借气候条件赋予的这一天然优势,老百姓又有微型薯栽培经验。最后选择把马铃薯育种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
王颖:那我们准备要去干这个微型薯,实施的过程还顺利吗?
叶润兵:微型薯最先解决的就是土地流转问题。在2017年之前,我们村集体也想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全村的资源去搞这个微型薯。但是年年开会讨论,年年落实不下来。村民们也有很多顾虑,也怕担风险。
郭绅钰:我从当地乡亲们口中了解到,不仅是考虑到风险问题,最重要一点是种惯土地了!农民向来是靠土地为生,把土地流转出去了,村民们怎么生活,吃什么喝什么?这是乡亲们顾虑最大的一个问题。
王颖:那我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叶润兵:首先我们党支部要起到带头作用,我第一个表态把自家十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我们村党员42名纷纷响应。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一部分村民也积极响应。
王颖:其他村民什么态度,是不是有不理解不配合的?
叶润兵:有,针对这部分村民,我们也是开完大会开小会。小会不行就挨家入户做深入的思想工作。从过年正月定下来项目,整整跑了两个月,挨户签字。当时有一户村民说啥也不流转,不签字。我每次打电话准备去找他谈谈,一会说在地里,一会说在外面,嘴里没句实话,一直跟我躲猫猫。真是没少往他家跑。后来有一天晚上十点多了,我跟我们镇上的领导拎着一壶酒去他家,就这样边喝酒边敞开心扉的聊,让他把顾虑都说出来。我说,你流不流转土地,你得跟我说真话,不能一天天躲着我,弄薯棚为了谁,不是为了大家伙多挣点钱,以后能生活的更好点吗...最后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从心里上感动了他。后来他不但同意流转土地签字,还发动了十多户村民也签了字。不管多难,只要有决定,最后总算把土地流转出来了。
王颖:土地流转的问题解决了,那资金这块肯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叶润兵:流转来的300亩土地,我当时计划就是建280个大棚。向县扶贫办申请了560万元的扶贫资金。
郭绅钰:听叶书记说,其实申请到的这560万扶贫资金根本不够。除了搭建大棚,还有管网搭建等,前前后后一共投入了1000多万。
王颖:那这部分资金怎么解决的?
叶润兵:当时我心里就一个想法,没有产业就稳定不住老百姓的收入,找代建商代建,钱不够我就贷款以后慢慢还...
当时报马铃薯微型薯项目,能建176个。扶贫资金每棚补助1.2万元,共212万。全村村民来种植,经过开会统计,要比这个数多。德胜自然村里棚2里多,也不愿意去种,怕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在村开会,不愿意去那你们出地,我们给建棚,在村民的积极热情下,和党书记的鼓舞给我勇气,当时就答应了。第二天就落地块,规划有130亩。能建104个棚,共280个。一个棚的资金是1.92万,共537万元。当时缺资金325万元,找代建商商量你先建,到年底不行就贷款。在2月立项,3月招标,4月开始动工,5月底竣工,6月开始栽培菌苗。在5月份连建棚带培训,组织分棚。在7月份县委郝书记带各科局领导去德胜调研,看了微型薯大棚,秋苗长势喜人,问我资金怎么来的,我口述汇报后,县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微型薯大棚水的管网,路网,增容变压器,又给配套资金解决540万。这样算是把德胜马铃薯园区建起来了。
王颖:那咱们这个大棚建好了,是怎样的一个运作模式呢?
叶润兵:贫困户优先免费承包,其他老百姓自愿承包。我们建一个大棚的费用在2万元,而老百姓每年每户只需花1000元的租金就可以承包一个大棚。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指导。实现户户有产业、户均一个棚。
王颖:这样的运作模式,乡亲们都认可吗?
叶润兵:刚开始大部分的村民还是有很多顾虑的,担心投入大,难以收回成本。我们就找来了技术人员给大家做培训,并让有条件、懂技术的农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虽然暂时资金上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先把大棚和培育技术把控好,老百姓种植技术提升了,会一年比一年好。
王颖:现在咱们微型薯的销路怎么样?怎么打消乡亲们的顾虑?
叶润兵:当时这个微型薯苗是从大农种业购买的,除去老百姓卖掉的,剩下的全部给我们兜底。
王颖:你哪有这么大的底气兜底呀?
叶润兵:一方面我们安抚乡亲们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对接龙头企业,开拓马铃薯市场。和北京的公司签订了200亩马铃薯订单。通过合作社与“中国薯网”聚合农业公司签订50个微型薯大棚订单,让村民的生产实现了精准对接市场。口碑好了,这个销路也就慢慢的打开了。我这悬着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下了。
郭绅钰:微型薯每年都有更新品种,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现在老百姓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对接渠道,销路也越来越好了。
如今这个微型薯发展的如火如荼,我们也通过短片来看一下。
VCR1:
德胜村将马铃薯育种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过去村民们赖以糊口的“温饱土豆”,借助“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全新产业模式,变成了“脱贫土豆”“致富土豆”。目前的德胜村,已初步形成微型薯育种、商品薯种植,以及专业储藏、销售的较完整产业链条,还注册了御富德胜商标,获取了国家绿色认证。2018年,“德胜马铃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单。有了新产业,贫困户纷纷“转行”。
杨凯:我卖掉了放养多年的30多只羊,承包了4个大棚微型薯,2018年4个大棚一年就赚了8万元。
徐海成:这是我家大棚收获的微型薯,别看个头小,一个就能卖3毛钱。今年收获了260多万个,卖的好的话,除去成本能稳赚10多万元。
郭绅钰:看了短片真的是由衷的替老百姓高兴。今天我们也把德胜村村民,微型薯种植大户徐海成请到了我们节目现场,有请。
王颖:徐大哥,听说您是微型薯种植大户,您个人承包了多少?
徐海成:我当时承包了6个大棚,后来又和朋友一起做了22个大棚。
王颖:您当时怎么想着承包这么多大棚?
徐海成:原来日子苦,过着也挺艰难。一心就是想着就是将来孩子能走出这个穷村,到外面过好日子。也舍不得孩子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原来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有的时候还得靠借钱才能维持家里的生活。一心想改变命运。
当时习总书记来我们村考察,也去到了我们家慰问。问到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时,连柴米油盐的钱都想到了。
在习总书记的鼓励下,坚定了我要把微型薯做好,做出个样子给总书记看。
王颖:我刚在短片中看到您说,这一年下来您能净赚十多万呢?您这收入在村里算高的了吧?
徐海成:还可以!俺们村现在挣的都不少。
郭绅钰:现在咱们徐大哥自己富了,还带领着乡亲们一起干。
徐海成:因为我的大棚多,需要的人力也多。老乡们忙完自己的大棚,闲暇时候在我的大棚里打打零工。一天也能收入一百块钱!
我也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拿这个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2018年就开始致富了,2019年开始奔小康,2020年我还要大干一场。
王颖:真是腰包鼓了干劲就更大了,过去想过现在有这样的生活吗?
徐海成:现在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原先我家住的都是土坯房、破破烂烂。
现在我家的样子,住的新装修的大房子,还有了私家车。原先一心想把女儿送出去,现在二女儿大学毕业了,也准备回村发展。现在的生活提升了一大截。不仅是我家住的是这样,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住着这样的房子。
王颖:叶书记,咱们村现在一共多少套这样的新民居?
叶润兵:咱们村一共140套,由河北际源路桥公司代建,投资1.4个亿。
王颖:住房条件也改善了,年轻人看着村子的面貌也回来了。我们怎么才能保持我们的产业稳定,老百姓的收入稳定,还是得需要产业支撑的!
叶润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是多方求经。各级领导,包括各界爱心人士都给了我们很多帮扶。我们也发展了光伏产业、旅游民宿产业。
郭绅钰:说起德胜村的发展,产业推进和完善,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今天,我们也把他请到了节目现场。张北县小二台镇党委书记武占文。让他来给我们讲讲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推行情况。有请!
王颖:武书记,听说咱们的光伏,老百姓都称它为“铁杆庄稼”,您来跟我们说说,这铁杆庄稼又是怎么帮助村民致富的?
武占文:我们当地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依托这一优势,2016年,在省工信厅和亿利集团的帮助下,先后建成100千瓦和400千瓦电站各一座,总投资450万元,并与当年并网发电,这两座电站每年收入近80万元,这些收益主要用于贫困户兜底、特困户救助、公益岗位补助和村级公益事业发展,保证了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王颖:光伏效益这么好,有没有扩大规模?
2017年,德胜村与内蒙古亿利集团签订光伏项目,投资4.5个亿,流转土地2600亩,建设了一座5万千瓦的光伏电站。一是土地流转租金每亩平均收入450元,二是在光伏项目内打工,务工人员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郭绅钰:光伏发电还给我们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看VCR。
VCR2:
(配音)在各方的帮扶和德胜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捐建和自建的光伏电站可使每人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
(同期声)吕占举:去年初,老伴查出乳腺癌,花了三四万。多亏光伏占用了我们土地,给了十多万块钱。拿着这个钱给老伴治病,心里也有底了。与此同时,光伏电站的建设也使得集体收入稳步增长,德胜村在集体收入中拿出专款用于贫困户的兜底、边缘户的巩固,组织34位贫困老人成立了街道保洁队,老人们的收入每月又多了300至1000元。德胜村在微型薯、光伏发电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也给旅游开辟了一条新路,游客们纷至沓来。2019年夏,德胜新村,第一家民宿开张了。村民王登云利用自家楼上楼下的3个卧室,注册了“老王微民宿”,还让女儿把房间挂到了网上。
(同期声)王登云: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打电话咨询,一晚上最高收入1500元。我跟我爱人常年在外打工,那时候穷啊村子也破。现在不一样了,村子发展这么好,在外面挣钱再多,还是想回家呀。在王登云的带动下,二十多户村民加入了民宿经营队伍。
王颖:除了马铃薯育种、光伏电站,咱们还搞起了旅游产业,当时是怎么想的要搞这个民宿呢?又有哪些优势呢?
武占文:德胜村美丽乡村面貌吸引着游客,此外德胜村距离塞纳都度假村3公里、距离草原天路15公里、距离中都草原25公里。充分利用这样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集中打造农光互补、花田草海、德胜印象、民宿体验休闲等景区景点,来开启一项新的脱贫奔富产业。
王颖:短片中我们看到村子里民宿已多达20多家,在民宿管理方面咱们是不是也有统一的规范?
武占文:去年7月,德胜村第一家民宿正式开业,到年底发展到20多家。之前这些民宿都是分散经营的,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行不成规模、统一不了标准。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后,决定把分散的民宿集中起来,委托河北际源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为什么委托际源公司代为经营管理,这里我介绍一下其中的缘由,河北际源公司是一家以桥梁建设为主的民营企业,法人就是张北县人,2017年春他们主动提出帮助改造德胜村,经过探讨并征得上级同意后,际源公司于当年7月正式投入德胜村的改造提升。经过三年建设,德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际源公司得到群众的认可,在建设过程中河北际源公司的一班人也爱上了德胜村,积极投入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从最初德胜村的建设者逐渐变为德胜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群众都愿意跟着他们干。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委托这家公司帮助代管村民民宿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老百姓信得过、靠得住。代管经营的模式是企业租赁村民别墅由企业代为经营,每年每套楼房租金15000元,同时吸纳村民到民宿打工就业,群众既可以收租金、又可以挣工资,也有部分村民给企业介绍业务,还可以拿提成。
郭绅钰:现在咱们德胜村已经成为张家口坝上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被京津冀游客称为京北最美民宿村。现在咱们德胜村有微型薯、有光伏、还有民宿旅游,咱们老百姓日子也是越过越好了!
VCR3:
德胜村立足实际,确立了光伏兴村、农业强村、旅游旺村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昔日破败的坝上农村,如今村美、民和、产业兴,人均年收入已从2013年的三千元,增至目前的一万三千元,村集体年收入达133万元。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干劲更足、信心更强了,在未来的路上,他们还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风险,只为脱贫不返贫,尽早尽快稳定的富裕起来。
王颖:今天的德胜村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不仅村子美了,村民的干劲也足了。
都在为了更好的明天撸起袖子加油干。
郭绅钰:德胜村只是我们张北县许许多多村子的一个缩影,德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帮扶。今天我们也把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请到了节目现场,跟我们聊聊德胜村和张北县的发展变化。有请!
王颖:如今德胜村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对于未来是不是还有更长远的发展规划?
郝富国:可以说。德胜村的精彩“蝶变”正是得益于科学的规划。我清楚地记得2017年1月24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得知村里正在筹划美丽乡村建设时强调:“既要科学规划,还要尊重群众民意,让乡亲们自己去选择、去推广。”三年来,我们以小康为目标,以脱贫为核心,坚持政府引领、村民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将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广阔的天地交给了村支部、村民和企业,他们通过勤劳和智慧,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得胜!
当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德胜明天的路还很长,我们要以打造“京西北第一村”为统揽,以德胜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特色种植示范园、生态宜居观赏区、民宿旅游示范村、马术产业先行村、建筑材料展示城这“一园一区两村一城”,让德胜村的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乡风更文明,治理更有效、生活更富裕,人民更幸福!
王颖:德胜村的发展经验,是不是也推广到了其他村子,从中吸取经验?
郝富国:在我看来,德胜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好”上,一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好支部;二是有一个因地制宜的好产业;三是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好风貌。在张北,像德胜村这样的贫困村,我们有199个,虽然每个村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是“建强班子、壮大产业、激发动力”的脱贫措施却是一致的。可以说,“德胜经验”就是张北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始终,通过换届选举将将128名致富带头人、16名乡干部选任为村书记,同时,强化班子建设,建立完善村级后备人才库,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335名,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坚强核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对症下药,开“药方”、拔“穷根”,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特色农牧、全域旅游和生态产业。将光伏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铁杆庄稼”。全县累计建成扶贫电站181座,年收益1.6亿元以上。实现了光伏收益分配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将特色种养打造成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持续壮大甜菜、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做强肉牛、生猪等特色养殖业,通过订单保底等7种模式,带动3万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将旅游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产业覆盖14个乡镇70个行政村35个贫困村,直接受益1.1万余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将生态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全县累计造林66万亩,吸纳贫困劳动力2200多人次,人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5134人,人均年增收3300元左右;累计选聘河湖巡河员277人,人均年增收4000元。同时,通过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精准全覆盖、稳定增收可持续,产业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硬核支撑。
班子强了、产业大了还不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广实施道德银行、爱心超市、孝善基金等一系列行动,开展道德模范、致富能手、最美脱贫人等一系列评比,激发出了自主脱贫和共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截至2019年底,张北的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29.63%降至0.57%,在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进入“好”的等次,位居全省第三名。今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实现整县脱贫摘帽。6月底,全县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条件。
现在的张北正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阔步前行,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征程大步迈进。相信在全县上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张北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王颖:今天在咱们节目现场,郝书记要不要借此机会给咱们张北县做一个推介,打打广告?
郝富国:借此机会,我向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真诚发出邀请!
张北的历史悠久,欢迎大家前来寻迹访古。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生活足迹,先后有17个草原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有横跨两千年的六代古长城,元朝的三大都之一的元中都就位于张北,元中都遗址被国家列入河北省第一家考古遗址。
从区位上来说,张北县是离京津地区最近的高原地区,气候宜人,夏季气温一般不超过28℃,夏天气候凉爽是避暑胜地。张北的草原天路、草原音乐节更是声名远播。张北先后入围2018百佳深呼吸小城、进入2019最美县域榜单、被评为2019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
张北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主要盛产甜菜、蔬菜、马铃薯、裸燕麦等。
夏有草原风车骑马滑草,冬季可以滑雪赏雪景,还有各种美食莜面、口蘑、土豆、烤全羊......
总之,来到我们张北,吃的好,玩的好,住的好。
郭绅钰:“奋斗助力 快乐奔康”,针对张家口张北县德胜村的产业结构和实际情况,我们《希望的田野》栏目组整合全媒体资源,发起了全媒体的助力行动!帮助我们德胜村的微型薯推向全国。今天河北交通广播《992大家帮》、河北广播电视台MCN机构的主播就来到节目现场,看看他们能为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提供哪些优势资源?带来哪些助力?有请!
郭绅钰:除了广播电视、MCN主播联动,河北卫视新媒体的官方抖音号、快手号、也将同步推出原创体验式互动直播《暖暖的生活—看得见的脱贫攻坚》,通过体验式直播的方式,感受乡村脱贫振兴的烟火气,为德胜村的优质农产品带货推广,也欢迎关注河北卫视官方抖音号、快手号。
王颖:感谢来自张北县德胜村的奋斗者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德胜村脱贫后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在叶润兵书记的带领下,快乐幸福奔小康。
王颖:感谢大家收看我们的这期节目,再见!
就在昨晚,我县小二台德胜村村民和村干部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了河北卫视播出的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并说出了他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