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我县大田洼乡朝阳新村韩玉荣入选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今天来看看她的故事。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安置区朝阳新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道路两旁是整齐划一的设施农业大棚。56岁的韩玉荣此刻正在大棚里面忙碌着采摘黑木耳,一串串的黑木耳菌棒挂满大棚,菌棒上面长满了已经达到采摘标准的黑木耳。这几天正是黑木耳采摘的季节,这些木耳晾干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但在两年前,这种生活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
韩玉荣的老家在大田洼乡凤凰山东南方向的张家沟村,全家居住在凤凰山后的窑洞里,这里距离乡政府有30多里,当地村民称这里有“8大难”: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收视难、读书难、就医难、买菜难、卖粮难。
时间回溯到37年前,那一年韩玉荣19岁,刚刚嫁到张家沟村。靠着家中的12亩土地,她与丈夫夏宝千一起用辛勤和汗水支撑起一个家。后来他们有了2个儿子,看着两个孩子健康长大,虽辛苦却甜蜜,她盘算着盖4间房,自己和老伴住一间,给孩子们留3间娶媳妇。
可是2009年的一天,丈夫突发脑溢血,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原本小有盈余的家庭忽然变得负债累累,长子的婚事也不得已搁置了下来,更可怕的是丈夫夏宝千留下了脑梗后遗症,从此无法参加劳动……一家的重担都压在了韩玉荣的身上。
家中只剩他和长子2个劳动力,而且还得照顾婆婆、丈夫,这对于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家庭,打击是致命的。但是为了增加收入度过眼前的难关,她咬紧牙,又承包了20亩地,从此更加起早贪黑了,……张家沟村户籍人口30户64人,由于山里崎岖不平土地贫瘠难以耕种,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谋生,慢慢的村里像她这样出不去的,只剩下12户人家,全部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在凤凰山后,像这样的村子还有6个,涉及贫困户120多户。“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凤凰山后的山区7村成为了大田洼乡脱贫攻坚中的难中之难。
2018年5月的一天,韩玉荣发现村里很热闹,出门一看,原来是乡里宋书记和赵乡长来了,跟大家正热烈的聊着什么。有什么好事情呢?她走进一听,原来是政府要给大家搬新家,叫什么“易地扶贫搬迁”。可是怎么个搬迁法?搬出去拿什么养一家人?带着这些问题她认真地听了下去,想听听看什么叫“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宋书记和赵乡长来了好几次,她也听得越来越明白,于是回家和丈夫商量,准备报名参加。丈夫听了她的话,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儿子们也都打电话说支持她的决定,说她辛苦了这么多年也该享享福了……
2018年8月11日,她在村里第一个签了易地扶贫搬迁协议,选择集中安置。从这天起,她感觉生活有了盼头,无数对新生活的规划和憧憬在她脑海中盘旋:打工赚钱、开小卖部、装修新房、买家具,她不断在村里和大家商量着以后该如何发展生产、如何解放思想发展产业、如何改变生活习惯适应新生活。
慢慢地村民们觉得这个以前只知道下地干活的女人,原来脑瓜也这么灵活呢,于是在村委换届时她被推选为村委委员,最后顺利当选村里的村委会主任。
韩玉荣家
2019年5月,集中安置小区开工建设,她每次出村来乡里赶集,都会去小区工地,拍上照片带回去让村民们看。看着从夯实地基到砌砖铺瓦,随着房子一点点的变化,她和村民们的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
2019年10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成了。韩玉荣看着一排排干净整齐的新房,一条条平整的街道,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活动广场、健身器材、爱心超市、便民服务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一应俱全,小区周围环绕着成片的杏树林,北面紧挨着黑木耳种植基地。然后她转身,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向南望去,看着那里踏实伫立的凤凰山,她感觉自己的心里也踏实了。
现在韩玉荣一家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她算了算说,在大棚务工一天80,加上牛羊驴养殖合作社的分红,大概能收入两万。两个儿子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婆婆靠着医保养病倒也负担不大。她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现在生活有保障,日子越过越好了。”
韩玉荣家的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