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灾难中,广大党员、群众共克时艰、舍身取义、无私奉献的精神照耀在中国大地上,激励着一代代人驰而不息的奋斗。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仅要见证歌颂,更要传承接力。
民族精神要在接续中呐喊。12年前,众多专业救援队、医务人员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力挽地震中每一个生命;12年后,面对疫情,全国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驰援湖北。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民族精神,应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铭刻于心的意识共识和心之所向的精神脊梁。因此,应当更加注重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事迹学习,创新宣传方式,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让民族精神入脑入心。
民族精神要在平常中践行。灾难是观照民族精神的镜子,但民族精神却是根植于心,流淌于血的。民族精神不应挂在嘴上,应该落到行动上。不仅是面对灾难,在平时生活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也应一如既往地坚守和弘扬这些精神和力量,时刻牢记为民务实宗旨,把困难和磨难作为淬炼意志品质、磨炼工作作风的试金石,在挑战和逆境中实现升华,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民族精神要在成果中见效。精神是从磨难中奋起的强大动力。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焕发新生,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抗疫斗争,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全国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这种伟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在发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更应当在精神转化上下工夫,把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实际行动和成效,让民族精神不仅于心更于行。(供稿人:王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