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书画,更爱瓷。
他爱瓷,更爱地方文化。
他最想做的事,是把地方文化传播出去。
他的目光盯在了陶瓷上,突然灵光闪现——我要把南皮文化“刻”在瓷器上,让它们随着瓷器永久流传。
他叫张木石。
瓷画倾注乡土情
张木石的画室里,除了笔墨颜料,摆的更多的是陶瓷。
这些陶瓷,有花瓶,有盘盏,有茶具,一个个文静儒雅,流光溢彩。
这些陶瓷与众不同。
它们不仅有着来自景德镇的纯净瓷土,它们不仅是在上千度高温里浴火重生,它们更经过张木石的手无数次的抚摸——拉坯、制模、定型,画上鲜活、生动、温润的花卉山水,然后惊艳面世。
这已经不是瓷器,它是张木石一颗怦怦跳动的心,它是张木石献给乡土和世界的语言——给这个世界留下精美的“艺术瓷”,让南皮文化随着“艺术瓷”永久流传。
“做书画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在给别人画,心中却一直有个念头,通过一种承载物,把南皮文化传播出去。”
52岁的张木石,终于找到了这种承载物。
回到家乡
家在南皮的张木石,跟历史名人张之洞是“同根同祖”的一家人。
他是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签约书画家、清华美院李铁生工作室画家。业内人士评价他——书画印皆能,尤擅写意山水、花鸟。
张木石做手绘陶瓷,开始于几年前。
因为他的书画作品中透着一股清雅之风,瓷都景德镇市的不少瓷器厂,邀请张木石到当地在瓷器上作画。
但用张木石自己的话说,那只是一种简单的书画,并没有多少感情赋予在里边。
这两年,南皮县委、县政府重视南皮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发。
南皮县双庙村,是历史名人张之洞的故里。
为了将这特有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县里在双庙村建起了文化长廊和驿站。
张木石也被邀请参与到地域文化建设和传承工作中来。
县里特意批了两间工作室。张木石就在这两间工作室里,将自己的特长和南皮的文化结合起来,把南皮文化“刻”在了瓷器上。
“成语故事”茶具
张木石觉得,能通过自己的手,把家乡文化传出去,对他来说是一种荣誉。
这种荣誉,是在景德镇画多少陶瓷都没有办法比的。
张木石创作的第一个带有南皮文化元素的作品,是一套地方文化茶具八件套。
在这个八件套上,他把跟南皮有关的成语典故,例如穆如清风、浮瓜沉李等都用毛笔写了上去。
每一个成语故事,张木石都用自己的画笔,给它配上了一幅画。
直径不过5厘米,高度不过4厘米的小茶杯上,有画又有字。
张木石说,这比在大瓷器上作画,难太多了。
不仅要把每一个字写清楚,还要在方寸之间,把画面画清晰,但是一想到这是在传播南皮文化,张木石说,这些困难就都不算什么了。
张木石的这套成语茶具,如今已经被大量生产,作为文化礼品由南皮县委县政府赠送给外地友人。
除了茶具,张木石还把历史上描述张之洞的诗词,用自己的书法和书画,写到或画到了瓷杯或者瓷瓶上。
张木石说,目前,这项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会搜集更多关于南皮文化的典故,将它们换一种形式,“刻”到瓷器上,把南皮文化传下来、传出去。
文脉连着血脉
张木石作画,血脉里流淌着南皮张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张木石做瓷,同样也与家族血脉密不可分。
据张木石介绍,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北平改为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
全国各地大量工匠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其中就有沧州南皮张氏西门始祖张孝友。他拿手技艺是烧制陶瓷琉璃瓦,得传于祖父张本和父亲张立。
南皮东西门张氏家谱上用文字表述为“业陶起家”。也正是因为南皮张家重视教育,又为大明皇宫烧制过琉璃瓦而建有功德(据说当时移民后裔必须过了四代才可以考取功名),张本的第四代就出了进士及第的精英人才,这就是张孝端的儿子——张淮。
接着时间不久,孝端的大哥孝友的后代张谧又高中进士。张木石就是张谧的第十四代孙。
因为祖上制瓷,所以张木石一直对瓷文化有着很大的兴趣。
一瓷永流传
为了寻找祖上的瓷文化,张木石没少在南皮寻找。
后来他了解到,因为做瓷、烧窑,当地以前还有一个村子,叫“窑厂村”,只不过现在这个村子按照行政区划,被划到了邻县。
他也了解到,南皮运河畔的瓷文化,一直是靠南皮张氏家族在传承。
作为张氏后裔,他觉得,他有责任有义务将这项工作做下去。
如今,政府重视南皮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张木石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契机。
否则单靠他一人之力,无论精力上还是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很难达到。
如今的张木石,心很静,做了大半辈子的书画,爱了一辈子的陶瓷,他从没像现在这样目标明确过。
除了书画室,南皮县政府还在书画室的旁边,给张木石辟了间陶艺体验馆。
只要是对陶艺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到这里来体验一下陶艺制作从坯胎到拉坯、晾干、立坯、挂釉、进窑烧制的过程。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里爱上“南皮瓷”,爱上南皮文化。
他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手做出陶瓷、再用自己的画笔,将南皮文化“刻”上去。
当然,他也希望这些作品能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也想日后这些南皮文化能产生经济效益。
他相信南皮文化一定能走出去,而且能走得很长、很远。
本报记者张丹 魏志广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