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参加一些会议会前签到或者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张三,你现在调整科室了吗,分管这项工作了啊”“不不,领导让我来替他参会的”。如此替会之举成为日常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不仅如此,还有替领导参加学习会的,有的线下课程明明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放眼望去,却都是一般干部在“替会”“替学”。
近年来,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一再要求下,会风得到很大改观,逐渐走向实处,但在一些地方“替会”的怪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折射出“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正如有关媒体地调查显示,认为“替会”现象“比较普遍”更有受调查干部坦言他替领导开会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如此不良会风令基层干部深恶痛绝。究其原因,除会议扎堆、质量不高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本位思想在作崇。更有个别领导干部将开会当成“选择题”,视到场的领导级别高低来确定是否参加。
会风连着党风,会纪连着党纪。如此不良会风,不仅让会议成效大打折扣,也会滋生不良风气,影响政治生态健康发展。试想,领导干部把本应由自己参加的会“派”给其他人,自己何谈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又何谈抓细、抓深、抓落实?常言道,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职要谋其责。开会靠“替”、学习靠“替”,为官是不是也要“替”。那党和人民群众把领导干部选上来,有何用?不能真切的为人民服务,不能切实的履职尽责,何谈百姓情怀、公仆意识?
诚然,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领导的确很忙,分身无术,不去开会也不好,只好精挑细选,选择工作能力强,自己十分信任的人去替自己开会,然后再准确无误地向自己传达会议精神,也误不了什么大事;另外,有的时候一些会议安排不合理,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参加。所以这些“替会”还是有情可原的。然而,有一些“替会”实是因为个别领导干部对会议的认识不正确、不到位,懒得参加,这就另当别论了。笔者认为,遏制替会、替学不正之风,需要两手抓,一手抓会议质量,一手抓党风党纪。
提高会议质量,力戒形式主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强调,要切实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进一步明确减会的标准和尺度,完善负面清单,不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做到真减负、减真负。因此,提高会议质量要从参会人员、会议主题、会后反馈三方面入手。要合理确定参会人员,根据会议的规格、议题和要求等来精准确定,要副职参加的决不让一把手参加,要一把手参加的决不让副职来顶替。要聚焦会议主题,开短会、开有用的会,讲短话、讲有用的话,缩短会议时间,追求会议成效。要做好会后反馈,只部署无落实,那么会议召开的就毫无意义,只有严格落实会议精神,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会议不白开,力气不白费。
严抓党风党纪,处事为官从严从实。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从思想层面拒绝不良风气的侵蚀。同时,还要强化监督,严肃会风会纪,对刻意替会、不遵守会场纪律等问题,发现一个,查处一个,要秉持原则,在底线和原则问题上,绝不讲人情,绝不留情面。(袁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