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天,“聋爷爷”的离世惊动了整个饶阳县王同岳镇南京堂村。这个2000多人的大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派了代表来参加葬礼,为他送行的队伍绵延数百米……
2020年春天,一封远方的来信让“聋爷爷”的事迹再次被提起。乡亲们忆起老人曾经的种种,或由衷敬佩,或心酸落泪,都说:“那个人可是真的好……”
生前留口碑,身后树丰碑。这位在人们心中留下“口碑”与“丰碑”的“聋爷爷”就是南京堂村退伍伤残军人李方正。13个月的军旅生涯,59年的寂寥时光,他用言行镌刻军人职责,以“方方正正”的军人本色,书就了大写的“人”。
13个月戎装在身59载军魂入骨——追记饶阳县王同岳镇南京堂村李方正
“我时时怀念那些默默无闻,为我们铺垫来时路的人们,就如河北复员军人李方正老前辈。人已作古,可他鲜为人知的革命情怀、精神境界,不能埋没……”3月初,因为一位耄耋老人写给市委书记王景武的信,已逝老退伍军人李方正走入了公众的视野。随后,记者多次奔赴南京堂村,历时近五个月多方深入寻访其生前事迹。
终于,这位一生清贫却意志坚定的老复员军人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而鲜明。
“聋爷爷”的家史:三兄弟皆为革命
李方正,1930年生于饶阳县王同岳镇南京堂村,家有兄弟三人。李父读过几年书,在村里“算是有学问的”,给三个儿子起名都包含着长辈的期望和美好的寓意:长子“铁山”,望其结实健壮;次子“金文”,盼其富足知理;幼子取名“方正”,惟愿他堂堂正正、善良不阿。
李父思想开明,不仅支持兄弟三人上学读书,还鼓励他们追求进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李铁山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抗日时期任中共天津秘密联络站负责人。期间,他假借与伪警察局长、日本律师、医生的“深厚友谊”,营救、救治了大批革命者,并多次帮忙采购急需药品。李金文一直从事洗染行业,虽不曾加入党组织,但曾屡次倾其家产为革命者提供帮助。
而李方正的一生,亦如父亲所愿,“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1947年,在大哥二哥的影响支持下,17岁的李方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华中野战军6纵17旅50团警备连电话排的一名电话员。他少时最爱读三国,尤其喜欢关云长,敬其忠义。参军时,李方正还带上了一本《三国演义》,闲暇时时翻阅,被里面的侠义情怀深深感染。
听邻村与李方正一起参军的老人回忆,李方正“那时年纪小,人长得精神,心眼儿又实,和战友处得很好。因为时常跟在首长身边,就主动当起了勤务兵,洗衣、做饭什么杂活儿都干,很累却总是笑呵呵的”。电话员是技术兵,在经过严格培训后,李方正被安排主要负责守总机线路。对自己的职责,他慎之又慎,因为这部小小的总机,联通着部队各个机关部门的电话线路,出一点错儿都可能关系到上万人的性命。
战争打到哪儿,电话就要通到哪儿,电话员就要跑到哪儿。战时条件差,为了保证电话畅通,李方正常常身处在最危险的境地。
1948年8月,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深夜打响,敌方的炮弹雨点一样砸下来,李方正眼看着身边的战友相继倒在血泊之中。为了保证通讯畅通,他甚至来不及擦掉眼泪,背着电话机在炮火中穿梭,一次次与危险擦肩而过。不料,一枚炮弹飞落在数米之外,李方正被震晕了过去。醒来后,他感到双耳剧痛还隐隐渗着鲜血。
战争仍在继续,李方正的世界却一片寂静……
因双耳失聪且难以治愈,不久,李方正退伍返乡,从一个“顶精神的小伙儿”变成了什么也听不见的残疾人。此后的59年,双耳失聪的他却挺直脊梁,活成了全村人人都竖大拇指的“聋爷爷”。
“聋爷爷”的执念:不给国家添麻烦
因为双耳失聪、沟通不便,李方正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从1948年回乡到2007年去世,59年间,他虽然生活清贫但精神世界始终富足,一生不曾丢掉军人的傲骨,始终坚持“自力更生”。
“想想,叔叔的生活挺苦的……”说起李方正的一生,侄女李玉卿眼含泪水。在她的记忆里,叔叔穿的不是自制的衣服鞋子,就是乡亲们给的旧衣服,不讲究却总是干干净净。农村土地承包后,两亩地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挖地靠铁锹、浇地靠扁担……几十年间,李方正用最传统的农耕方式维系生活。遇见难处,他卖光了家里仅有的几件老家具也不给别人添麻烦。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志永和乡民政员一起上门摸底调查,按照当时的政策为李方正申请了每月8元的补贴。“我见了他的退伍证,帮他填了申请表。”也是那一次,李志永才得知李方正是在军中负伤退伍的,就劝他找部队开证明办残疾证,“可以多拿些补贴,没准儿还能住进专给退伍军人住的光荣院,老了也不愁。”李方正拒绝了,含糊不清却字字坚定地说:“俺每年养头猪,还在生产队出工,能养活自己。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俺很知足了,就算苦点儿也不给国家找麻烦。”
不给国家添麻烦,李方正这样做,也劝诫战友这样做。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时年15岁的村民张金锁引路,从安平县赶来的两个战友找到了李方正。“俩人来叫他一起回部队找待遇。”张金锁记得清楚,李方正大笔一挥“要去你们去,我是不去的”,明确表示不想给国家添负担。后来,又有一个战友想要额外待遇,来找他做假证明,也被当场拒绝了。李方正还劝道:“想想死去的战友,造假的事儿咱不能干。不该咱享受的待遇不能要,生活还是要靠自己。”
“自己过了一辈子,生怕给人添麻烦。可谁家要是遇见事儿,需要帮把手,他总会出现。”在村民李永志的记忆中,李方正帮忙从不用招呼,也从不要回报,“干了半天活儿,吃饭了准找不见人,东西就更不要了。”
在所有人眼中,这位一直坚守着军人气节的“聋爷爷”,热心肠、正直、值得尊敬——他有文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自学了一门篆刻图章的好手艺,经常帮村里写标语,帮乡亲们刻章,遇事帮忙不惜力气;他感恩,乡亲帮他一点儿忙,都要买包点心、割筐干草回报;他正直有底线,尽管生活清苦,可不管给多少钱从不接私刻公章的活儿……
时至今日,说起这位已去世十多年的“聋爷爷”,村民们依然会竖起大拇指。
“聋爷爷”的身后:精神已在传承
一个人需要“魂”来支撑,一个集体需要“魂”来凝聚。以李方正为代表的那种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然成为南京堂村的“村魂”。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炳良是李方正的“忘年交”。因为跟李方正的侄子相熟,相差30多岁的两人,曾时常待在一起。“他挺喜欢我,一般是我坐多久他就跟我聊多久。”李炳良说,因为失聪,李方正说话含糊不清很难听懂,“可他讲部队讲打仗的那些事儿,我听明白了”。 一次次的陪伴聊天,李炳良从李方正的神情和语气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对那段短暂军旅生涯的眷恋和无悔,那是军队留给他的“魂”。
“当过兵的人境界就是不一样,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他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人。”就像村民们说的,对于“聋爷爷”李方正,大家能想起来的也不过是一些日常交往和言谈,可时隔多年那个人那些事仍历历在目。因为大家从不曾把他忘记,更因为他的精神已经融进了村子的各个角落、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衡水是老区,战争年代有无数优秀儿女走上战场,南京堂村也不例外。他们中,有人流血牺牲、有人受伤复员。战时保国家,复员报家乡,他们从不因个人私欲而忘记革命本色。李方正,是其中一个代表,更是一个缩影。在其潜移默化的带动影响中,多年来,南京堂村时刻在蜕变在发展,从脏乱差的小穷村到风清气正的文明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风民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让村民们骄傲的是,在这里,那份独属于军人的精气神儿,从不曾远离、不曾断档。“咱村曾是革命队伍的练兵地,老辈人还曾在村里见过吕正操将军。这里也曾是冀中党校所在地,涌现过无数积极投身革命的能人志士,还有8名村民为革命献身。”“新中国成立后,俺们这儿也是十里八乡里参军最多的……”几乎每一年,南京堂村都有优秀青年走进军营,从2007年至今,全村已经走出了6名师团职领导干部,仍在部队服役的有15名官兵,村两委班子的7人中,就有5名退伍军人,更难得的是目前村里仍有两位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女党员,一位90多岁,一位已经102岁……
李炳良介绍,村里现有103名各时期的退伍转业军人,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村党支部一声召唤,一百多名村民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承担起全村9个主要路口的24小时义务执勤任务。“其中一半以上是退转军人!”李炳良激动地说,“他们就像李方正老人那样,永远保持着军人的气节和本色,处处身先士卒,只讲奉献不讲条件。”
了却生前事,赢得身后名。2007年8月,“聋爷爷”李方正因食道癌病逝。敬佩老人的为人,出殡当天,全村几百人自发来为这位老人送行,送行的队伍绵延几百米,抽泣声久久不散。
斯人已逝,很多信息也随之湮灭。记者在近两个月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李方正一生所留甚少。两张照片,一张是参军后的军装证件照,另一张是老年时和两个哥哥的合影,身上穿的也是一件军绿色旧衬衣。他留下的身后物,除了相伴几十年磨得锃亮的扁担、镐头和铁锹,就是那包在小布头里、一辈子没离过身、到死都揣在胸前的退伍证。
遗物虽少却精神永存,身体残疾却志向坚定,一生清贫却内心富足……回顾李方正的一生,13个月的军旅生涯,军人的本色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骨血,他用59年的坚守诠释了军人的荣光!(焦明瑞 刘晓菲 刘鲜)
评论:老兵“方正”在平凡中铸就高贵品格
李方正,参军入伍仅仅13个月,却用59年余生诠释军人本色,把军魂化入生命。在八一建军节前夕,这样一个老兵的故事,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
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没有慷慨激昂的话语,却在平凡中铸就了一个革命军人的高贵品格。
“每年养头猪,俺也能养活自己”“想想牺牲的战友,俺很知足了”“不给国家添麻烦,生活还要靠自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李方正身上,我们读出了什么叫忠诚。“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心有忠诚,行有方向。李方正是一名革命军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做到了党指到哪,就打到哪;退伍后,身退志不退,始终把革命军人的崇高使命扛在肩头。在他心中,忠诚就要始终为国着想。正是把这种朴素情感溶于血脉之中,他的信念才如此坚定,他的内心才如此淡定,他的人生才如此有韧劲。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做到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就会有战斗力,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在李方正身上,我们品出了什么叫担当。担当是人民军队的底色。在部队,作为电话员,李方正冲锋在前,不惧牺牲个人生命。战争打到哪,电话就通到哪,他就跑到哪。为保证电话畅通,他常常身处在最危险的境地,展现了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这些靠的是一种家国情怀,靠的是坚强的革命精神。李方正生长于衡水革命老区,老区精神的熏陶和家庭的革命教育,人民军队的历练,熔铸起他担当的优秀品质。李方正身上所蕴含着的不畏牺牲、勇于担当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弘扬,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坚守。
在李方正身上,我们更理解了什么叫奉献。生命因奉献而伟大。李方正在战争中双耳失聪而退伍,主动放弃享受更好的待遇,坚强自立,不表功,不索求。不给国家添麻烦,宁肯自己的日子过得紧一点。可谁家要是遇见事儿,需要帮把手,他总会出现,力所能及为群众做好事,且不求回报,始终秉持做个实实在在为社会做事情的朴素情怀。这种奉献是平凡而伟大的,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肩负着最光荣的使命,正在向贫困作最后的决战,正在进行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正在奋力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
品读李方正,感悟真精神,驰骋新时代。我们都是平凡人,就让我们铭记这个平凡老兵的故事,从他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甘于奉献,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把一生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