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草案让出席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展开了认真的审议和热烈的讨论,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民法典草案彰显人民至上,回应百姓关切,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必将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民法典编纂映射奋进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编纂民法典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结合此次疫情,民法典草案对与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进行梳理研究,明确保护特殊情况下无人照顾的“被监护人”,明确物业应急处置责任等,这都体现了民法典应时运而生、为民所需的特点。民法典草案彰显了“四个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进一步要求。
以人为本更好维护人民权益。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的政法意识不断提高,期待自己的民事权利能够得到
的更好的保护。编纂民法典,就是要顺应人民意愿,坚持立法为了人民、立法保护人民宗旨。惩治网络侵权、防范性骚扰、禁止高利贷、治理高空抛物坠物、增加规定居住权等等,民法典草案聚焦老百姓所需,破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将“重民生、保权利”的理念贯穿始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均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制,既符合国情,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民族精神助力开创未来。民法典是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是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的民法典。它紧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对绿水青山蓝天的保护,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新增的保理合同相关规定,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优化营商环境等等方面。民法典草案的具体制度和规则中,都浇筑了中国人在道德共识、价值理念和文化象征等精神层面的特性。通过实施后,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柱,也为未来相关民商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标准。
民法历史悠远,中国民法典助力开创未来。立法突出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具备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必将为这个奋进的时代提供更为完备的法治保障。(刘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