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被誉为教书育人的圣殿,是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的基地、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是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高校并不是学术研究的一方净土,反而是近年曝出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各大高校学术腐败频发,比如“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导致翟天临结束博士后生涯,取消陈浥博导资格,光华管理学院做出深刻检讨;华中师范大学邓大才教授论文“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被学生质疑学术不端,其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北大女博士因论文抄袭被撤销博士学位,等等这类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导致公共对科研学者群体产生严重的信任质疑。
学术诚信是良好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就是说诚信作为“天道”不会改变自己的规律,“人道”就是追求诚信,只有诚实的对待自然,才是符合“天道”即诚信。尽管有严苛的审核程序,但依然无法制止翟天临、邓大才等人不讲学术诚信,采取学术造假的方式获得名利,让其助长了学术不端风气,严重污染了学术土壤。这表明只用查重检测设备的“硬约束”来规范偏离正轨的学术诚信,难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方式不足,同时学术不端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于低廉,法律的威慑力不足共同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
因此,要提升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犯罪成本,这需要政府规范监督评价机制,国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要对学术不端行为完全做到“零容忍”和“终身追责”,要修订完善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学术道德失范人员,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要实行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坚决不姑息纵容、不包庇袒护,形成“不敢抄、不能抄、不想抄”的高压态势。
但愿“学术诚信”能从“于都”到达“吴起镇”最后取得“长征”般的胜利。因此,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做到真的就是真的,不能把假的伪装成真的,做一个真诚的、纯粹的、讲学术诚信的人,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孙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