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815平方公里的衡水大地上,逢人问起“骨科哪最好”时,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衡水市四院!
衡水市四院,即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其前身可追溯到抗战时期的坦然正骨医院,创始人为刘坦然老先生。后经几代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医院环境、医疗技术、硬件建设、人性化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现已建设成为一所以省级重点发展学科骨科为龙头,多科齐头并进的现代化三级国有综合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为一体。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这片肥沃的华北平厚上,以高超的医术和让百姓真心称道的热情服务,担负着衡水市四百多万人民的保健与诊疗重任。今天,我们将沿着历史的痕迹,再次走进这所历史悠久的医院,看一看今朝的“骨科人”……
衡水骨科精英风采录——
在骨科领域不断开疆拓土、永不止步
记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清和
身材魁梧,眼神坚毅,声音如春风拂面。眼前这个中年男子名叫王清和,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衡水市重点学科(骨科)技术带头人。初见他时,他正在门诊为一个患骨肿瘤的小男孩检查,然后将病情向孩子的父母细细解析。和善的话语让这对年轻夫妇从紧张中逐渐松弛下来。最后,孩子的父亲紧紧抓住他的手,语音颤抖着说:“去过好几家医院,没有一个医生像您这样说得这么详细,为这个孩子,我们全家的心都揪成一团了。我们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这儿给孩子治病。有您在,我们放心!”送走这家人,王清和微笑着对记者说:“让您久等了,抱歉!”随即,我们也进入采访的正题。他说,2002年,他到四院就职,当时四院还是旁边的老楼。骨科分两个病区,他时任骨一科的副主任。当年四院名气就很响,整个衡水地区甚至外地区的骨伤病人几乎都把这里作为第一选择,门诊量和住院病人数都远超兄弟医院。王清和说:“来到四院,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工作量比之前大,接触的病人比以前多,眼界更加开阔经验愈加丰富。如果把骨科人比作树,四院就像一处可以提供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的环境,最好的环境,树因环境变得高大挺拔,环境因为树的成长变得更加幽静美丽。”他是个非常严谨的人,一旦发觉话语中有遗漏,便立刻回到刚才的话题进行纠正,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讲话节奏。凡是涉及业务的问题,他基本是不假思索、侃侃而谈,一些独特的见解总能令人耳目一新。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塌下身子醉心医学的王清和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渐渐成长为科室的精英骨干。随着四院发展壮大,他敏锐地意识到,骨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时刻,传统的手法整复和小夹板外固定技术正在被新技术追赶上来,时代不允许默守陈规,骨科应该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开创一片新的天地。2009年,在四院以“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王清和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骨科分家”的建议。他认为,将来骨科必定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几十年的积淀已经让四院骨科积攒了足够力量,到达了一个高度,要想攀登另一个新的高度,就要把现有的局面化整为零,细化骨科,让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当年10月,两个骨科病区化为四个病区,分别为脊柱科、手足外科、创伤骨科、关节骨科。王清和被委任为脊柱科主任。世上哪有一蹴而就的变革。脊柱科成立初,7个医生,17个护士,而病房仅7个病人,还有不少人在等着看他的笑话,王清和心头压力倍增。尽管当时凭他的“脊柱侧弯矫形手术”、“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脊椎肿瘤切除重建术”等高超的手艺,足以让嘲笑他的人闭嘴,但他知道成败取决于他所带领科室的最终成绩。他深深懂得,一花独秀不是春,万木挺拔方为林。一定要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他开始一边手把手“教徒弟”,一边鼓励科室人员到京津冀大医院“轮修”,即分批次前往名医院进修学习。就这样,一支能征善战的骨科特种部队被他亲手培养出来了!解决了人才梯队的问题,他又动起了改变“传统医疗模式”的心思。超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可您听说过“椎间盘超市”吗?这就是王清和的医疗模式理念。一个骨伤病人,很可能由一处伤患同时衍生出其他病症。按照传统医疗模式,医生只需完成他的分内工作即可,但是病人今后有再次开刀的可能性。在这种新理念的模式下,病人就像我们逛超市一样,从诊疗到出院,身体骨伤牵涉到各处的隐患一次性得以解决,对病人来说,不但减轻了身体的痛楚,而且减轻了经济负担。这种理念,也为今天骨科推行的“颈肩腰腿痛一体化治疗”模式奠定了基础。此举唯一的难点,是对他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脊柱科的李士学副主任笑着说:“我感觉我们从一个个步兵、炮兵、侦察兵,渐渐变成了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特种兵。”现在这个团队已经由最初的7名医生扩展为13名医生,科室住院病人数由最初的7人变为30多人,科室年年获得先进集体的称号,其科室也被评为重点学科,王清和主持的三个课题都获得了衡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誉,完成省级、市级科研成果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2012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清和被提拔为副院长,负责骨科的全面工作。工作上,严谨、一丝不苟,王清和要求团队在每一个手术前,都要进行集体讨论,所有人要各抒己见,除非意见高度统一,否则绝对不会轻易开展手术,所以每一个住院的病人都特别放心;对病人,和蔼、平易近人,他会把病人当做亲人一样对待,叙述病情,合理建议,查房时会乐呵呵地跟大家拉一拉家常;对待团队,他是一名老师,一位兄长,业务上给予认真指导,生活上给予热心关照。“医学无止境,发展不停步。患者对生命健康质量的重视远超以往,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观念和技术也必须与时俱进。近几年四院骨科在微创方面上不断取得突破,技术日臻成熟,椎间孔镜手术一年200多例,椎体成型手术一年能完成300多例,骨科总住院人数也由当年的50多人达到今天的230多人!骨科病区由最初的两个到后来的四个,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七个!这样的成绩,我敢说,整个衡水找不出第二家!”王清和自豪地说,“搬进新的门诊大楼后,骨科病区将由现在的四层楼扩充为七层,届时我们临床上还会引进机器人、导航等最先进的医学仪器,我相信,四院的未来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