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郭镇柳林庄提起沈攀龙有口皆碑今年68岁的他,是全家的支柱几十年里,他是兄长,却如父亲是默默撑起弟弟一家的脊梁,肩挑两家人的希望对待弟弟的两个孩子,他视如己出,抚养其成人成才是他的坚守和付出让一个苦难的家庭拨云见日,看到黎明的曙光
谈及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他只淡淡说道:“这是我的亲弟弟,我就是他的肩膀,他得有个依靠。”
长兄如父 悉心照料残疾弟弟、弟媳
沈攀龙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弟弟叫沈俊龙年轻时因突发脑炎没有得到及时医治留下了后遗症,肢体运动障碍,无法工作。沈攀龙作为兄长只得承担起照顾弟弟的重任,整日奔忙不息。
好不容易弟弟娶了媳妇,沈攀龙备感欣慰,觉得这个家终于有了盼头。没成想,沈俊龙的妻子在生完儿子以后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胳膊和腿全都变了形,生活不能自理。如此一来,沈俊龙夫妇都离不开人照顾了。
虽然沈攀龙还有有姐姐和妹妹,但他不希望拖累她们,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弟弟一家的重担。
沈攀龙夫妇每天两边跑,为弟弟、弟媳送吃送喝,打扫卫生,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弟弟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是沈攀龙承担。
由于长期行动不能自理,沈俊龙患上了精神疾病,一起生活的弟媳不堪重负,精神也变得异常,一个原本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精神失常的沈俊龙每天大吵大闹,吵得邻居不得安宁。沈攀龙夫妇不仅要照顾弟弟弟媳的起居,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在沈攀龙看来,长兄如父,父母不在了,自己应该把弟弟照顾好。为了给弟弟弟媳治病,沈攀龙四处寻医问药,却收效甚微。对于沈攀龙的付出,村里人都看在眼里,都竖起大拇指。“沈俊龙这一家多亏了有他哥哥嫂子照顾,不然这个家就完了。”乡亲们都夸沈攀龙夫妇人好、仁义。
视如己出 抚育侄子侄女成人
沈俊龙有两个孩子,碍于父母的身体状况,孩子一出生便跟随大伯沈攀龙生活,沈攀龙夫妇对侄子侄女也视如己出。沈攀龙自己家也有两个孩子,抚养四个孩子,对于这个普通家庭无疑是沉重的负担。沈攀龙的妻子要照顾弟弟、弟媳还有孩子不能出去工作,两个家庭的经济重担就都落在了沈攀龙一人身上。沈攀龙只能拼命工作赚钱维持家里的开销。“肩上担子重日子难,但再难也得咬牙坚持。”生活虽艰难,沈攀龙却从不低头。
“侄子侄女都十分懂事听话,学习也认真。”沈攀龙提起两个孩子中学时经常考第一,声音里就是难掩的高兴与自豪。
孩子争气,都考上了大学,这让沈攀龙欢喜,可学费又成了大难题。“考上大学才能有更好的出路,不能委屈了孩子。”沈攀龙怕孩子们担心学费,影响报考大学,从来没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为难。他一边鼓励孩子们选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要有负担,一边暗暗想办法筹钱。
值得欣慰的是,沈攀龙的女儿工作后,也经常往家里寄生活费,以减轻爸妈负担,共挑家庭重担,让弟弟妹妹安心上学。
乌鸦反哺 伯父母恩情记心间
俗话说:生恩不如养恩大。在侄子侄女的心里,沈攀龙夫妇对他们的恩情甚于亲生父母。沈俊龙的大女儿沈红玲说:“是大伯大娘让我和弟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般的关怀,自己一路成长起来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亲生父母也不过如此。”因为家庭情况的特殊性,沈攀龙事事都考虑侄子侄女的感受,生怕在这个家拘谨,对待侄子侄女甚至比对自己的孩子都要好。“有时候姐姐还会假装吃醋说爸妈对自己比对她们都要好。”沈红玲笑着说,大伯大娘一家人给了她和弟弟完整的家和完整的爱,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感激或感恩来形容了。
沈红玲至今还记得大伯对自己说的那句话:“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们上学!”这也是促使沈红玲坚定求学上进的动力。“大伯对我和弟弟从没有着过急,唯一一次是弟弟说不想上学了,那一天,我第一次看到大伯急眼了。”沈红玲说,虽然大伯着急生气对弟弟发了火,可那种急,他们姐弟心里都懂,那是大伯怕耽误了他们的前途,他心里装的都对侄子侄女满满的爱。
沈红玲说,她今年就要毕业了,找到工作后就能回报大伯大娘了,他们二老的负担也能减轻一点。“他们养我小,我养他们老,他们的恩情我会用一生回报!”沈红玲说着眼圈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