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倒流到1990的春节,你一定会被西王村200人的灯舞队伍所吸引。伴随着锣鼓点,两条神龙争相戏珠,时而交叉,时而平行,时而陡然腾跃,时而低旋环绕……招式之多、样式之独特,让人咂舌。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那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对西王的龙灯舞念念不忘。让我们走进西王村,追寻和感受龙灯舞的魅力所在。
龙灯舞 承载美好追求
舞龙起源于南方,形式多以单纯舞龙为主。唯独西王村龙灯与花灯交织的龙灯舞别具特色。
据西王村的老人们讲,龙灯舞是根据一则民间神话故事演化而来的。传说,有一个蜘蛛精为祸人间,水龙和火龙这两条神龙奉命抓捕。蜘蛛精为了逃命四处躲藏,两条巨龙紧追不舍,并最终将蜘蛛精抓获,百姓得到解救。西王灯舞展现的就是神龙为民除害的过程。蜘蛛精(绣球)和两条龙,一个追,一个逃,盘旋上下、翻滚追逐,美不胜收。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龙灯舞的确承载着西王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在危难之际有英雄出现解民于倒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西王龙灯舞成为村民表达喜悦的一种方式。
西王村的龙灯舞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已传至第六代传人。西王村的龙灯成为周围十里八乡村民们最喜欢的民间花会。逢年过节过庙会西王村的龙灯舞都要去助兴表演。但到解放前,战火连年,民不聊生。生存尚且无法保证,人们根本没心情进行龙灯舞表演了。抗战胜利后,民心喜悦,灯舞又活跃起来。尤其是在石家庄解放的时候,人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龙灯和花灯齐上阵。1953年欢迎志愿军凯旋回国的演出、迎接苏联专家的演出,1990年全市民间花演出,这些重大喜庆活动都少不了西王龙灯舞的身影。
技法融合精彩绝伦
西王龙灯舞由二条龙组成,一条红龙又称火龙,一条蓝龙又称水龙。龙灯舞和花灯舞可以单独表演也可联合表演。两种技艺的融合让龙舞表演更加精彩,并代代传承下来。道具都是竹条编制,龙头是纸浆糊裱绘画,龙身和绣球是布料和绸布绘画装饰,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晚上表演时龙身上装有灯光,更是引人注目。
据西王村龙灯舞第六代传人王同斌介绍,别处的舞龙多数都是站在原地舞动龙身,最多也就是蹦跳和快走。西王村的龙灯舞最大特色就是“跑”。十几米长的2条巨龙上下翻腾,几十人的舞龙队伍全场跑动,那场面动感十足。
现年80岁的王运来老人13岁时曾参与龙灯舞表演。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当年他与班里几十个同学一起被选中进行花灯表演。男孩子们也穿上红袄绿裤,手握半扇莲花灯,穿梭中组成各式队形,配合舞龙表演。“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兴奋地等待着龙灯舞开演。我们都有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特别骄傲!”
龙灯舞 团结协作的艺术
西王龙灯舞还是团队协作的艺术,体现着西王村村民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的美好品质。
据西王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文贤介绍说,西王村龙灯舞都是在每年12月左右开始排练,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于年会庙会上进行表演。多年来因为村民的广泛参与、社会的大力支持,龙灯舞才一路被发扬光大并保留下来!”
王同斌曾负责1989年西王龙灯舞表演编排。“当年排练龙灯舞,村民们特别配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购买了布料、竹子,村里人自己编制描画了70多斤的龙头和十几米的龙身。我们还召集了村里的青壮年和学生,加上鼓号队一共200多人在西王小学操场上排练。”这么多人的训练想要一气呵成又要秩序井然,那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王同斌介绍,一般龙灯舞中锣用来指挥花灯队组字编队,鼓则指挥龙灯队串场表演。二者相辅相成、协作统一,形成韵律欢快、缓急有序的龙灯舞。“当时,我们训练强度是很大的,每人每天至少要跑动3个小时。因为表演事关村里荣誉,所以要求非常严格,迟到的还要罚跑几圈!”百十来人的舞龙阵势、青年与孩童们的同台表演,将近几十天的辛苦训练,成就了西王龙灯舞的精彩表演。据村民王万金老人回忆,当年傍晚表演时,村头的树上、屋顶都是黑压压一片观众。临高一望,一片灯火通明,花灯团团旋转,两条龙在花灯丛中翻滚腾飞,观众们掌声与喝彩连绵不断。
西王龙灯舞这个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已成为西王村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西王龙灯舞已经很久没有表演了。村里组织对龙灯舞进行文字、照片,以及影像资料的整理,并正在进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希望这项民间的精彩艺术表演能够以另一种形式被保存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