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5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连续报道了石家庄市桥西区一市民为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开具“无犯罪证明”,跑居委会3趟,派出所3趟,街道办事处1趟,接打市长热线电话11次,通过居住小区微信群反映多次……最终被拖了50天,在其子奔波两万公里赶回的情况下,才开出了一张“无犯罪证明”。
证明我妈是我妈,证明自己还活着,证明自己是少数民族……诸如此类看似搞笑的“奇葩证明”背后,是老百姓为此跑断两条腿,往返奔波的无奈和辛酸。“奇葩证明”屡治难消,不能止于“服务意识不足”、“认识不到位”的批评。一纸“无犯罪证明”,竟然拖了50天,让办事群众“历尽千辛万苦”才办成,其实就是“奇葩证明”的套路,教训值得相关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吸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对群众的态度或许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党员干部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必须端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用实际行动做到把人民群众放进心里。
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句口号,在为百姓办事时,一定要端正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行动去践行为人民服务这句承诺。很多事情在干部的眼里是小事,但在群众眼里却是大事,党员干
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群众工作理念,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尽心尽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让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温暖。(符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