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农村,家家有个小院,人们有在院里种菜的习惯,一来吃个放心蔬菜,二来绿化美化院落,显得院子生机勃勃。肃宁县梁村镇后太师庄,也不例外。这不,这几天,村里的“献爱心姐妹团”的姐妹们就又开始讨论起“新任务”了:“咱们谁种了豆角,剩余的豆角种子,都凑起来,这一半天咱们去张建芬家,给她种好吧?”在后太师庄“献爱心姐妹团”微信群里,这条建议得到了积极响应:“好啊,我剩下了20来粒。”“我今天就种,肯定能剩下二三十个。”
张建芬是谁?“献爱心姐妹团”又是怎样的一个微信群?
村庄“姐妹团”伸手帮身边
“献爱心姐妹团”是一个只有7个人的微信群,这个微信群的主题是尽己所能帮助村里的困难户,便于联络,讨论的话题也大都是如何更好地帮助村里的几户困难家庭,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
▲“献爱心姐妹团”的姐妹们。
这个微信群的发起人是村里的老党员和村干部家属,其中岁数最大的是70岁的张秀花,她20岁入党,当年是生产队的“铁姑娘”,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张金城的老伴儿。退休教师杨月霞今年65岁,在张庄完小从教35年,她的丈夫张继波在村里书记、主任一肩挑。李欣畔55岁,2010年入党,现任村委会委员。年龄最小的王钦也有53岁了。59岁的张素芬是村民代表,还有热心村民孙兰英、张聪明都是60来岁。
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互相都知道谁什么脾气,平日里,乡里乡亲,邻里守望,一句善意的提醒,一声关爱的问候,都是热心肠的人能走到一起,也是必然。其实这也是这个“献爱心姐妹团”最初的“初心”,那就是哪怕没有轰轰烈烈,也要利用自己的所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伸手帮助一下身边的困难群众。在她们看来,这样的帮助实实在在,让她们获得了内心的充实与满足。
“结对帮扶”结出“爱心团”
2018年,肃宁全县开展了“党员一帮一活动”,村上的老党员张秀花与张建芬母子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建芬80多岁,常年有病,瘫痪在床,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又得了脑血栓,行动不便。这个家庭早在2012年就被肃宁县援老志愿者协会列入帮扶对象,逢年过节送来爱心物资,每月至少来一次关爱行动。张秀花是本村人,每天都过来一趟,看看有什么需要做的,隔三差五做了“差样的”饭菜也端过来。
▲帮困难群众种豆子。
她的善行义举感染着看在眼里的乡亲。有一天,王钦开玩笑说,光许你献爱心啊,俺们可不可以也来做好事献爱心?张秀花笑着说:“当然可以啊!要不咱组建个微信群吧,看看村里姐妹们谁还想自愿参加,咱们合起伙儿来做好事儿!”
后太师庄有个广场舞舞蹈队,跟人们一说这个事儿,“我算一个”“也算我一个”……大家纷纷响应。
听说是帮助村里的困难户,热心姐妹们纷纷加入,都说这是好事儿,以前看着有困难的心里也想帮,就是感觉一个人不好意思去,有人操持这事儿建个群,大家几个一块儿去就好了。队伍很快发展到了7个人,她们给自己的团队起名为“献爱心姐妹团”,她们喊出的口号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为困难乡亲伸手帮忙
▲给困难群众打扫卫生。
61岁的都金玲常年有病,半身不遂,不会说话,只能靠打手势交流,生活不能自理。“献爱心姐妹团”给她送去秋衣和毛衣毛裤,给她带去水果、奶粉和八宝粥,大家把屋里收拾得利利索索,又把院子打扫干净,姐妹们都抢着干活儿。看着家里变了个样儿,都金玲呜呜咽咽地表达谢意,眼里噙满了泪花儿。
▲帮助照顾困难老人。
贫困户张建芬年老体衰,常年卧床,她自己要想坐起来,要靠房梁上拴着的一根粗麻绳,特别是大小便时非常困难。“献爱心姐妹团”成员时刻惦记着老人的起居生活,经常过来照顾她。老人原本有两个儿子,一个残疾终身未娶,另一个儿子几年前因车祸丧生,儿媳生活也十分困难。爱心团姐妹们帮着给老人擦洗身子、剪指甲、理发、洗衣服,没有一个人嫌脏怕累。
贫困户张玉兰的儿子残疾智障,她不小心从炕上摔下来,把脚摔坏了。“献爱心姐妹团”三名成员陪她到肃宁县医院进行治疗,住院5天5夜,“献爱心姐妹团”的成员们每天轮流值班伺候。出院回家后,医生说不让走路,爱心团姐妹在她家日夜陪护,洗脚、喷药……两个月后,恢复走路的张玉兰感激地说:“你们姐儿几个的大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献爱心姐妹团”又有“新任务”
今年清明节期间,在肃宁县梁村镇后太师庄村边,为牺牲的八路军烈士立碑,举行了庄重的祭奠活动,“献爱心姐妹团”七姐妹自发敬献花篮、花圈和鲜花,缅怀英烈。
村党支部又给她们布置了一项任务:维护墓地环境整洁,让烈士在这里安息。姐妹们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大家心里非常激动。
张秀花动情地说:“我仿佛又回到年轻的时候,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要做出我最大的贡献!”王钦说:“看到党员们做得那么好,我就想向他们学习。为困难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心里就无比开心快乐,觉得自己也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
(通讯员杨进涛、曹亚京 燕都融媒体记者李家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