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间市兴村乡龙关村,有一支传承了18年的服务队。农忙时,他们帮村民们收庄稼;农闲时,他们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为老百姓义务演出。这支服务队是由村里的抗战老妈妈李瑞兰在2000年发起成立的。如今,老人年岁大了,她的女儿郭书英担任队长,领着大家接着奉献。
“俺娘今年91岁了,身体好着呢!6年前,俺接班来到服务队,俺娘光荣‘退休’啦!”56岁的郭书英说。
“李瑞兰老太太是我们服务队的精神领袖!”一位村民笑着说。
别看李瑞兰今年91岁,但她耳不聋,眼不花,身体非常硬朗,现在仍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老人一生坎坷,小时候正赶上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当时的龙关村是冀中抗日根据地,她的家就有两个地道口。小时候,她掩护、照顾过多名八路军伤员,为战士们做鞋、袜子和棉衣,还曾机智地引开过扫荡的鬼子,是名副其实的抗战老妈妈。1942年,15岁的李瑞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抗战胜利后,李瑞兰嫁给本村退伍军人郭文才,育有三个子女。生活中,李瑞兰热情、善良、能干。她带领村民致富,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
2000年,73岁的李瑞兰发现,农忙季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不来,家里的老人精力有限忙不过来,成熟的庄稼来不及收割,很多都烂在了地里。“那时我身体好着呢,就想,能不能把村里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个服务队,谁家忙不过来,我们就去帮着抢收庄稼?”李瑞兰说,当年,25公斤的一袋粮食,她双手一抡到肩上,踩着梯子就能上房,那劲头,比小伙子还足!于是,她不顾家人反对,把村里赋闲在家、身体硬朗的老年人组织起来,成立服务队,自任队长,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服务队一共10多人,平均年龄70岁。他们去田间地头甚至农户家里帮忙干活儿。一边干活儿,一边高唱革命歌曲,讲原来生产队时的趣事。老年人经历过3年困难时期,吃过苦、挨过饿,浪费一粒粮食就像割他们的肉,对待庄稼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干起农活儿来,他们不拖拉、不浪费、不惜力。李瑞兰带领的这支服务队非常受欢迎。遇有提出帮助的村民,他们每人骑一辆三轮车,统一戴着白手套,天刚蒙蒙亮就整装出发,安静有序,劲头十足,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勤劳、俭朴、乐观、实诚的精神感染了村民们,村子里形成了健康乐观、互帮互助的劳动氛围。
李瑞兰带着服务队一直干到85岁。2012年,儿女们说什么也不让母亲再去了。听说小女儿郭书英要接班去服务队“上班”,老人才同意“下岗”。“俺和老娘办交接时,娘特意嘱咐,无论什么时候,无私奉献的精神都不能忘。”
郭书英继承李瑞兰的基因,不仅爱唱爱跳,喜欢文艺,而且也有一颗乐于奉献的爱心。她“接班”服务队后,教大家农闲时敲起了大鼓、跳起了舞蹈,组建了龙关欢乐舞蹈队。
“组建舞蹈队,是俺娘的主意。新中国成立后,俺娘也组织成立宣传队,经常到外地演出。她说,文艺宣传好哩,唱唱跳跳中就宣传了党的政策。”
与18年前相比,如今,服务队的队员已全是新面孔。每到农忙时节,郭书英带着大家奔波忙碌,为需要帮助的村民收庄稼。农闲时,他们排练节目,为村民们义务进行文艺演出。“参加舞蹈队的妇女们改变可大了!她们离开麻将桌,扭起秧歌跳起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郭书英说。村民们遇有婚丧嫁娶等特殊需求时,他们都会参加,且分文不取。舞蹈队的服装、音响等,都是自己花钱买的。
“俺娘现在还惦记着服务队呢!听说俺正排一支新舞蹈,老太太还一个劲儿地直夸:好!好!”郭书英说。(记者 杨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