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厕所,大民生。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推进“厕所革命”,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记者近期在山东淄博市农村采访发现,在政府推动及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大潮流下,存在了几千年的旱厕方式正迅速改变,大多农户都已用上干净卫生的冲水厕所。当地从农厕怎么改、改后怎么管、厕液如何处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完善,让村民改得顺心、用得舒心。
以前臭烘烘的农村旱厕所味道没有了,改造后的厕所墙壁上都贴上了瓷砖,整个厕所明亮又干净。农民家里安上了能冲水的马桶,城市里老街区的“脏乱差”的公厕摇身一变成了干净整齐的“免费公厕”,景区厕所更是增加厕位、节水节能,还配上了第三卫生间,这次“厕所革命”不仅惠及了中国亿万国民,也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厕所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样本。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厕所虽小,背后却体现着大民生,“大事”与“小事”,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方便”的小事却是惠民的“大事”。“厕所革命”从景区逐渐扩展到城市和农村,厕所越来越卫生、方便,老百姓的体验是越来越好。厕所问题解决好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就提高了。如此高标准的公厕,让老百姓享用,这才叫以民为本,这个钱才是用在了刀刃上。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是也有少数部分地区却把“厕所革命”的经念歪了,修建“五星级”超豪华厕所,造成大浪费。水晶吊灯、大理石地板、金色把手、实木门……再加上后期的维护、管理,可不少花钱。这样“炫酷”的厕所有的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有的则是在高海拔的景区,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只得花费几十万元建个“味道十足”的简陋旱厕,这显然背离了这个方便群众、干净卫生的初心,带来的坏处却不胜枚举。
“厕所革命”的落脚点是提升公共服务,建造厕所的目的就是人人用得上、用得好,不是专供少数人用、甚至专供参观的“样板间”。念好“厕所革命”这本经,就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认真领会其中为民、惠民的精神,而不是动歪脑筋、抄近道,别把好好的为民服务的经念歪了。(文/曹瑞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