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之洞的教育贡献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二、张之洞的教育理念架构
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所以在当时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养教师的模式就出现了。
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章程颁布之后,到1910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对教育是怎么理解的呢?张之洞的道理在于得人,他认为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寡、物产的丰缺不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是一个物质的前提。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在于教育,在于培养人才,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
这样的一种思想跟我们现在政府提倡的“科教兴国”、“人才战略”,是有很多相似地方的。所以我们说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张之洞的教育行政生涯
1867年张之洞任湖广学政,这个时候也是在教育行业当中,学政相当于教育厅的厅长。在这个时候他大力的兴改革选拔措施,选拔一些人才,老百姓都非常拥护他。后来他卸任回到了京城,在京城过了两年相对比较悠闲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他跟一些好友一起纵论古今,这个时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比较悠闲的阶段。
1873年的时候,张之洞又到四川做学政,到任之后,四川考场舞弊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个现象,张之洞实行了一些措施来整顿。整顿了考场舞弊的现象,也让考试的氛围重新回到了正规的轨道上。在他当学政的时候,他还培养了一些有才华的学子。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杨锐,就是当时他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选拔出来的一个才子。
他在湖北、四川当学政的时候,他也意识到参加科举考试真正中举的这些人不一定有才华,但是没有中的这些人却有很多在各个方面是有才华的。所以根据他自身参加科举的经历和他的一些所见所闻,还有他在各个省做学政的一些经历,他感悟很深。很深在哪里?他认为教育需要改革了,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了。所以他有一些文章给学生指点迷津,像他写的《书目答问》给学生说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来学生非常推崇他的一些思想。张之洞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卸任之后,他生病了,生病的时候他没钱治病,衣服破了也没钱买,生活相对来说很窘迫。
张之洞还关心近代教育事业,尤其注重实业教育。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个主张,所以他对于实业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出国去学习。
到1905年的时候,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这样一些官员奏请“立停科举”,请求废除科举制度。这个折子后来获得了慈禧太后的批准。这样,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在这个时候就完全废除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彻底宣告结束。
四、张之洞的教育实践
张之洞在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说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涉及到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他主张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品格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跟之前的一些教育思想不太一样,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是时代特色的展现。
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现在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在品德上是个非常规范的人;其次就是学识方面是个健全的人。在传统观念当中,我们大家都会认为身体健康是真正的健康,现在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能适应社会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张之洞提出来的品格和学识,恰恰跟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健全人格教育理念是很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