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树敏
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 通过非遗体验让更多的人感知、熟悉、传习非遗文化;通过面对面交流、展示及传承,培育传承机制,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最终形成全民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15日,廊坊日报社40多名小记者来到非遗联展大饱眼福,一展身手。
百年名吃惹垂涎
非遗项目中有太多的百年传承的经典名吃,邀请特色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制作工艺展示、展销。通过记录一个个民族记忆的非遗美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唤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小记者们采访的第一站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香河肉饼展位,传承人张井林老人看到小记者们围拢过来,马上微笑着给孩子们细致地讲解香河肉饼的历史和特点。老人今年61岁,从23岁当学徒,历经几十年,见证了香河肉饼不断成长壮大。讲解完毕张井林开始展示自己的绝活。除了擀饼要在面板上完成,许多动作已移步到了空中,配合着擀面杖敲击面板发出的清脆声响,引人赞叹。五六分钟之后,肉饼出锅,热气腾腾,肉香扑鼻。张井林将肉饼切好装盘,每个小记者一份,吃到最正宗的香河肉饼,孩子们赞道: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
争做小小传承人
“非遗”所包含的传统工艺制品,绝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用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普通大众成为传统工艺制品的使用者,传统工艺才能真正获得发展、繁荣的土壤,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主办方甄选京津冀三地优秀的非遗传承项目,并通过与大众互动,示范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方式与情境等方式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非遗。
40名小记者分为三组,分别体验了第什里风筝的制作绘画过程,粮食画的制作过程和面塑DIY。安次区第什里风筝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在第三代传人刘平、赵宗信的传承和创新下,第什里的风筝已经达到了上百个品种,生产范围以第什里为中心扩展到周边四个乡镇二十多个村,从业人员数以万计,成为独具一格的廊坊风筝。小记者们在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问、记录、感悟,有一颗非遗传承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悄然发芽。
燕京八绝精品引流连
小记者们参观了“燕京八绝”非遗项目,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作为北京地方传统艺术,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并充分吸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每一件作品都引人赞叹。
经典京津冀三地精品展演项目在室外广场进行表演;京东大鼓书会声腔圆润高亢,艺人们各显神通让大家尽情地享受了京东大鼓的无穷魅力;京绣、粗布、旗袍、胜芳布艺等都是经典服饰布艺。通过服装表演走秀,充分将中国服饰的古老技艺,带回到人们身边。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一种新的解读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