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原县大田洼乡大井头村,省、市、县共同出资,为每户贫困户种植2亩经济林,并支付3年的管护费2400元,等经济林长成后,由此产生的收益归个人,为贫困家庭增加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乡干部了解今年庄稼的生长情况。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魏民通讯员仝辉王永红
生态工程
眼下,在阳原县大田洼乡大井头村,造林绿化既是生态工程,又是脱贫工程。
造林绿化如何与脱贫挂在一起?大田洼乡副乡长郝文广介绍,今年4月,阳原县2018年造林绿化项目正式启动,主要包括廊道绿化、经济林、乡村绿化、封山育林、精准提升、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由省、市、县共同出资。
大田洼乡有18个行政村,分4个标段进行造林绿化。造林绿化项目为期5年,在每年的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
“大部分树种都适宜在春季栽种,但必须浇水;雨季适宜造林的树种有松树、金叶榆、太阳李等;适宜秋季栽种的有松树、杨树、柳树等树种。”郝文广说道。
造林任务由施工队来完成,雇用村民挖坑、拉苗、栽种等。大田洼乡有9个贫困村,施工队优先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树苗栽种完成后,在5年管护期内,若没有成活,由施工队补栽。5年以后林地交给当地政府,由其进行管护。在林地管护过程中,护林、保洁、防火等都需要增加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每年贫困户有3000元收入。
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美化了环境,还给贫困户带来了经济收益。
徐清栋家的地里将种植杏扁。
每户2亩经济林
造林绿化究竟给贫困户带来哪些优惠呢? 大井头村的贫困户每户登记2亩经济林。贫困户利用不好的地用来种植杏扁,在自家地里种下去后,由贫困户对苗木进行管护,国家每亩地每年给贫困户补助400元,一连补助3年,主要目的是确保经济林的成活率。等经济林苗木成活了,经济林的收益就归贫困户所有。
徐清栋,该村村民,今年72岁。作为贫困户,他家也登记了2亩经济林。
他家有十四五亩地,包括儿女的地,女儿嫁到宣化,儿子在县城生活,家里的地由他和老伴来打理,种植了玉米等农作物。去年种植了6亩玉米,亩产七八百斤,每斤0.8元。还收获了600斤谷子、600斤黍子,另外还种植了马铃薯,亩产1400斤,每斤卖到0.6元。
“今年种植了4亩谷子8311,由于前一段时间天气干燥,青苗都干死了,一亩地中只有一半的苗成活。黍子长势也不好,草长得比黍子还要高,看到收获无望,我干脆将地耕了,等着明年再种吧。”徐清栋说。
他介绍,种一亩地,除去耕地等费用外,一亩地也就挣五六百元,靠地里的收入维持生活还可以,一旦遇上染病、上学等,就显得入不敷出了。
大井头村人均耕地3亩,村里地多的,若年纪大了种不了了,就转给地少的村民来种,村中土地流转费也没有太多的钱。
村里十分适宜种植杏扁,前些年在退耕还林中,村里种植了不少杏扁。
今年春天因极端天气,杏花刚刚开放,就遭遇了极寒天气,造成杏扁绝收。正常年景下,一亩杏扁地有七八百元的收入。蔚县吉家庄镇等地的杏扁商贩来村里收购,销路不是问题。
“种上2亩经济林后,贫困户今后可以为自己养老增加一份保障。”徐清栋高兴地说。
年年有收益
对于种植杏扁,徐清栋十分在行。他介绍,每年春天、秋天均可种植杏扁。尤其在秋天种植杏扁需要技术,当村民收割完庄稼后,在大地封冻前将杏树苗栽下去,然后用土将小苗埋住,可以起到保温、防冻、防风的作用,这样一来,杏扁就可以安全越冬了。第二年过了谷雨,成活了的杏扁苗在土里发芽,长出小叶子,村民将土一翻,杏扁苗就呈现出来,这种栽种方式成活率高。
按照工程进度,过一段时间,村里就开始挖树坑了,等到了秋天,将杏扁树苗栽种下去。挖坑栽苗至少需要十天半个月,贫困户给施工队打工,每栽种一棵小树苗支付1元的报酬,一天至少有80元的收入。
“如果管护的好,3年以后杏扁就可以长到一米多高了。”徐清栋说,他对自家的经济林充满了期待。
徐永军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有5口人,其中3人有地,共9亩,主要种植了玉米、土豆等农作物。
夫妻两人育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今年20岁了,初中毕业后学习了汽修技术,现在还没有出徒;二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女儿上学前班,因女儿患病,前些年,徐永军带着女儿到张家口、北京等地瞧病,花了不少钱。现在常年需买药治疗,家庭支出不少。今年女儿的病症按照慢性病对待后,可以报销一部分药费,但在北京等地的检查费还得自己来负担。
由于女儿有病,徐永军的妻子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除了种地外,徐永军还从事养殖,养牛投资大,他就养了一些羊,增加家庭收入。
今年春起,徐永军也登记了2亩经济林,前三年有2400元的收入,等经济林成材了,收入就归个人了,家里又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了。
建大棚助脱贫
大井头村为贫困村,主要种植传统作物。以前村里有一眼机井,不到40米深,主要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冀中能源装备集团驻村帮扶,工作队给村里更换了水泵、管道等。工作队还帮助村里销售农民生产的小米、马铃薯和鲜食杏等农产品。
“驻村工作队将村里生产的马铃薯销售给本单位职工,每斤按0.8元收购,让贫困户有一个好的收益。”徐锦满说。
下一步,乡里将筹资建设53个蔬菜大棚,占地50多亩,一个大棚占地6分,可种植面积达到30亩,主要种植西红柿、芹菜、豆角等,大棚里产生的效益平分到全乡贫困村的贫困户的头上,其中包括大井头村。
这些大棚由蔬菜种植大户来种植,村民可以在大棚里打工,既学习了蔬菜种植技术,又挣了工资,等村民有经济能力后,也可以建设设施农业,进行大棚蔬菜种植,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徐锦满介绍说。